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经济文库 > 经济著作 > 定位读后感精选10篇_耻读后感精选10篇

定位读后感精选10篇_耻读后感精选10篇

来源:经济著作 时间:2018-11-28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经济著作】

耻读后感精选10篇

  《耻》是一本由J.M.库切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5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耻》读后感(一):分崩离析

  本书的前半段和后半段的割裂之大,行文风格、思维逻辑的差异之广,简直像是两个人写的。

  前半段,52岁的大学文学教授,离婚两次,独居,教学严谨,决定写一本关于拜伦的歌剧。每周四下午和一个长腿黑发的女人有稳定的关系,生活算得上是怡然自乐,最大的抱怨是学生上课时死气沉沉。

  可惜,在一个午后,他看见那女人牵着她的两个孩子在路上。短短一瞥,他们四目相接,她脸色骤变。他的凝视打破了他们之间关系的平衡,于是她逃遁了。

  这是本书的终极主题: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不要踏入女人的私人领地,否则你会被永久逐出她们的世界。

  又陷入单身状态的教授,在雨中的校园,又爱上了自己的学生,一个大眼睛小纤腰的懵懂姑娘。“毕竟,这是开普敦,永远不缺乏漂亮的姑娘。”教授稍稍出手,旋即得手。一个有四十多年经验的情场老手,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女孩,实力之悬殊真是让人扼腕... 然而,欲望在心里酿成了痴迷,他痴迷于她年轻的身体,痴迷于她的无力抗拒,痴迷于她的困惑和茫然,痴迷于这重关系本身的禁忌。

  类似的情节真是多不胜数,当人生进入尾声,如何抵抗衰老?肉身在地心引力的拖曳下败下阵来,生活越来越模式化,人开始陷入对年轻美丽身体的迷恋,就是一种抵抗,抵抗时间的流逝,抵抗越来越近的死亡,抵抗生命的虚无。

  终于,该来的惩罚还是要来,小妹子的黑皮衣男友粉墨登场,粗鲁霸道,“她说,你艹了她。别以为这就可以过去了。“ 年轻人效率高,立刻把捅到校方,然后就是内部审判和媒体的狂欢,校园性丑闻真是大众的盛宴。他辞职,回到乡下女儿的农场,终于有时间开始写盘旋在心中已经的拜伦歌剧。

  去乡下农场之后,情节就开始各种神展开,越看越无语。他女儿在被施暴之后的各种反应,真是教科书级别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教授苦苦规劝、竭力帮助也被拒之千里,终于让人对他有了一丝同情。

  最后看到她女儿的终极决定,我简直要吐血三升。

  被殴打,被毁容的教授,对一切都无能力。他只能回到故居,一切都在分崩离析,躲进自己的书房,让拜伦的悲歌继续。

  《耻》读后感(二):要藏起来吗

  道德是哪些人提出的?又是哪些人实现了的?或许道德真的是保护了某些群体,或许,道德的存在对人类是一种自然生物而言或多或少有些装腔作势,可是道德总在伤害之后出现,道德总在可怕的事发生后才在一旁指手画脚。抑或是这里本来不涉及道德,道德是局外人的道德,他们在饭前饭后若无其事地提起,或者用鄙夷的眼神望着这些事件,他们从未被授权解释事件,却总是擅自地自以为正义的站在高处俯视。这种局外人的道德在事件内部的人看来是伤害,是无法辩解,是不知所措。所有参与事件的人统统感到耻辱,那些局外人却戳破伤口,要它流血,自以为这是治愈,却让羞耻罩在了那些人身上,所有的人都成为了受害者。

  感觉到耻辱的人们看到了这说来细小的灾难,那隐藏在事件背后的事端,他们低着头站在墙角,外人看来,坚强对于羞耻的人来说毫无意义,但在羞耻降临的时候,能够直面惨淡,面对唾弃,甚至无视悲剧的延续,做出无法回避的选择。

  要藏起来吗,羞耻的人问自己,或许正在风口浪尖的自己已经找不回以前的生活,可是还是那么想要坚持,自己曾经那么热爱的生活,变得支离破碎,无法拼凑完整,就算藏起来也无法摆脱那个名为“肮脏”的词汇。但是,至少把耻辱藏起来吧,他们悲伤地想。

  笼子里的狗怎么选择生活,是由人们来决定的,即使它们自己的生命它们看得最清楚,但是那个将要降其抹杀的凶手带着善良的面具说“这是为了你。”它们被抛弃,被囚禁,然后被诱骗,被杀死,被焚烧。

  那些杀了狗的人,他们刹不住车,他们认为期限已经来临,这是无法躲避的,他们送走生命,试着不去感受内心的震颤。

  而我们,在那些文字面前又算是谁呢,不过也是个看客而已,似乎没有资格读懂什么,却总是要说读到了些什么,即使是个悲剧,合上书页,你还是可以笑著过你自己的日子,安然无恙,怡然自得。

  《耻》读后感(三):拜伦与特蕾莎

  库切在《耻》里讲了两个简单的故事,分别是关于两个人面对耻辱的态度。 这两种态度相同又不同。相同的是,两者都不愿意将私密的内情公布于众人的眼下,此乃人之共情;不同之处,前者选择离去,后者则选择坚守。 卢里的身上有老派西方文明人的影子:坚信警察能伸张正义,对黑人仍然有所偏见,内心清高,自尊心强。他的做法与其结果,以及周围人对他的反馈表明,他与这个社会似乎存在着某些不和谐。面对学校的审判,只承认但不悔过。卢里的言行与其浪漫主义情结不无关系。情欲与他本身并非羞耻之事,他不愿因此而否认自己的本性,如同那只听到母狗叫就瑟瑟发抖的邻家犬一般;然而即使是他,也难以坦然面对众人的目光,所以离开了原来的地方,进入了女儿所在的全新的世界。 卢里的想法或许可以从其一直酝酿的作品中寻找端倪。关于拜伦的歌剧,这也是贯穿整部作品的旁支,仿佛是一个适时的旁白,将作者的生命主题暗含其中。随着年龄的流逝,卢里从多情的拜伦变成了难求一欢的中年特蕾莎。特蕾莎不再年轻美貌,然而激情还未退去,她对死去的拜伦的招魂,也是对过去的自己的召唤。然而拜伦已经成为了失去生命的魂灵,他的回应只是一味的叹息与烦躁,他并没有对现世、对特蕾莎的留恋。这似乎也构成了卢里心中的另一种声音:老去吧,别再留恋! 拜伦与特蕾莎的主题实质上是双重的:它也可以被运用到卢里和其女儿的身上。拜伦带着耻辱前往希腊,而特蕾莎仍然坚持活在原地,尽管身心俱疲。 露茜作为新南非白人的代表,相比父亲而言,显然更植根于当下的现实社会,从而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也更为了解。所以面对内心的羞耻,她选择了沉默,因为她从袭击者中看到了强烈的私愤,而这也与其所了解的社会环境一致:无论是南非特殊的后殖民环境,还是更注重实效的生存环境。这是“在当下”、“在南非”,这样的时空里有一些历年积累形成的约定俗成,她是了然于胸的。但对此,年长一辈、沉浸在古典学术世界、似乎身心还在上一世纪的卢里是难以接受的。 卢里认为女儿受到强/暴还要继续委曲求全是耻,而露茜认为就此放弃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是耻。前者已经老去,疲惫的灵魂不愿意再经受更多磨难;而后者繁茂旺盛,越是打压越是不能服输:为此她甚至可以“像狗一样继续生存”。这是环境也是人心,而人心源于环境。 狗在书中出现的次数之多,简直到了让人无法忽视的地步。第一次是卢里谈到他对情欲的认识,他认为压抑情欲史可耻的,被压抑者是可悲的,他不愿意做这可悲之人;在卢里来到乡下后,他帮助福利所照看狗,在不知不觉中,他力图至少保证弃犬们死后的尊严。而到了最后,他却决定下手杀死他喜欢的一只狗。毫无疑问,在他的世界里,狗被注入了人的元素;或者,他有时也在狗中看到了自己。 在书的最后几章,他拜访了使他身败名裂的人们,从中他渐渐意识到了对自己审判的实质:这是一种对社会共识的蔑视,对人类进化出的规则的违反:试图将疲惫的种子种向活力的身躯,这样的做法,尽管从人性的角度(也是他一开始坚持的角度)来说并无大碍,却无疑动摇了这个社会的道德基石。没有公共道德的存在,也就没有耻的存在。而这公共道德,必然无法与现实脱离关系。这也就是为何,他与女儿对耻的定义存在如此大的分歧。 书的结局处,卢里从女儿身上看到一种新生;他放弃挽留那只喜欢音乐的狗。这是对过去自己的一种放逐,也是对现实的接受。尽管这并不让人愉快,现实也不尽合理。

  《耻》读后感(四):《耻》:现实的反转与暧昧的想象

  文/吴情

  南非作家库切(J. M. Coetzee),以对殖民地解放后的现代书写闻名于世。《耻》是他创作生涯中的第八本小说,也为他再次摘得布克小说大奖。与前期作品相似,故事的主体背景设置在南非一国,而人物活动的范围则跨越了城市和乡村;情节设计和故事安排部分围绕黑人与白人间的族群冲突矛盾展开,线索分明,节奏清晰。

  《耻》一书十几万字,集中书写了三桩“耻辱”与“丑陋”:其一,教授戴维·卢里与大学女生梅拉妮·艾萨克斯有染,被女生告发后于即将退休之际声名狼藉;其二,戴维之女露西在个人农场遭黑人青年轮奸,意外怀上身孕;其三,露西为了保全个人,不惜嫁给黑人男子佩特鲁斯,做他实质上的“妾”(该男已有多妻)。可是,对于这三桩“耻辱”与“丑陋”,男、女主人公都没有奋起挣扎,而是听任其摆布,在镣铐中寻得个人的安慰。教授戴维以主动隐退纪念内心真爱;露西闭口不言身体暴力,将伤痛内卷。要知道,白人戴维和露西遭此厄运,这在殖民地时期的南非是不可想象的。

  自十七世纪五十年代起,南非便沦为西方殖民者的殖民地,先是荷兰,后为英国,宗主国如走马灯般来去。在这数百年的风云激变之中,南非土著黑人和白人殖民者的矛盾此消彼长;殖民地与宗主国的冲突斗争你来我往。其中最为醒目的便是黑人对白人特权的不满和抗议。其实,根据肤色划分人种并不可靠,但这一做法在殖民时期屡试不爽,政治性掩盖科学性。

  非洲黑人被视为天生的智力低下者、野蛮的族群,亟待来自文明的西方人加以改造和驯化;“西方白人本就高人一等”这一理念便因此生根发芽;西方白人的任何举动因而都不可置疑,只需服从和尊重。

  不过,即便于九十年代解除了种族隔离政策,南非的黑人、白人之间的宿怨依旧未能化解。在这里,现实惊人地发生反转:原先的白人殖民者——戴维·卢里的先祖们——被当地黑人踩在脚下,艰难喘息。露西的被轮奸,与其说是生理意义上的情欲力比多的发泄,不如理解成黑人迟到的历史复仇,因为露西自己当时就感觉到,“那些男人,他们在玩弄着她的恐惧感,陶醉在她的恐惧感之中,用尽手段来伤害她,威胁她,使她的恐惧感越来越深。”这种恐惧,黑人也曾感同身受。然而,对于这桩耻辱,她无法释怀,也不愿诉诸法律求得所谓的公平正义,毕竟“这里就是南非”,解放后的南非,白人不再先天占据特权的南非共和国。而这一刻,对她而言,活着最为关键。

  在《耻》一书中,佩特鲁斯这一人物形象颇值得人玩味。他是个南非本土黑人,身形健硕,为露西雇佣,但志不在此。他打理农场事务娴熟得力,个人野心也着实不小。他躲躲闪闪,与人对话时遮遮掩掩,最为可疑的是,露西被轮奸那晚,他神秘地离开农场,至于所去何地,也就讳莫如深了。在小说中,戴维·露克通过推理判断,认为佩特鲁斯与此桩罪恶不无关系。后来,更是在佩特鲁斯的宴会上发现玄机:轮奸露西的三个男子中最小的一个是他的亲戚。而他,竭力维护亲戚,不惜与戴维·卢克摊牌;最后以娶露西为条件完成了个人生平的大业。新南非的黑人,似乎本质上就是这样,一方面尽量不谈及黑人与白人间的对立冲突,骨子里却比谁都憎恶白人的特权,急欲取而代之,以复仇的快感掩盖历史的疼痛。在对佩特鲁斯的刻画上,库切很少正面书写,而是通过戴维·卢克的可靠叙事手段来侧面反映他的生活遭际,反映他的积极上进与心灵罪恶——却没有希望和救赎。他尽管在几桩“耻辱”与“丑陋”的现场缺席,却始终是在场的存在。他就是南非,南非即是他。

  一切叙事都是身体叙事,谢咏先生曾如是说。作为人类生活中最幽微的两性关系,尤其如此。正如儒家先贤孟子所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性的欲望,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这一痛感与快感相交织的领域,成为黑人(三个南非青年)向白人(有同性恋倾向的露西)施展血腥复仇的机会,仇恨“使性更加令人兴奋”;他们“把她放倒,把她压在自己身体下面,把自己的全部重量压在她身上”,近乎一种杀人的疯狂:“把刀插进去,事后一阵兴奋,走开了,听任她浑身是血”。性在这里构成一种隐喻,基于历史的不理解和对立隔绝状态,唯一的沟通交流途径——性——也被异化为身体暴力;当快感不曾存在时,痛感便是全部。而当社会舆论介入其间审判,痛感便转化成道德上的耻辱,造成了生存的虚无和意义的解构。

  另外,全书还隐含着另一条线索:戴维·卢克教授撰写一支与拜伦有关的歌剧。拜伦,这一书写《唐璜》的现实中的唐璜,在某种程度是对戴维个人经历的隐喻。他始终追求理想爱情,却无可避免地堕入流俗;他寻找人生的意义,最后却在身体的放纵中走向虚空。他书写拜伦,何尝不是对个人人生悲剧的无意识描摹,在他这里,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意外而必然地交媾。

  在艺术技巧上,《耻》堪称手法娴熟,精妙绝伦,历史和现实的并置,时间顺序的错落有致,意识流、个人心理独白和梦境呓语,无一不被灵活运用。以露西遭遇身体的暴力一节为例,库切并没有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戴维企图挽救爱女而不得的近乎癫狂、歇斯底里状态来侧面烘托,而露西事后的安静更是静的可怕;节奏忽缓忽疾,戏剧化场面扣人心弦,高潮迭起。除此之外,叙述者对两性关系、殖民化、荒诞与真实等话题不时发出深刻洞见,给人以智识性启发与愉悦。而当整个故事完结的时候,我们对耻辱、尊严、苦难、救赎等命题的思考,或许才刚刚开始。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耻》读后感(五):露茜的改写

  这是这学期女性文学课的改写作业,既然课程也结束了就发上啦吧。

  一

  我叫露茜,我的父亲是一个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是浪漫主义诗歌。他在我不到十岁时与我母亲离婚,将她留在荷兰,带我来到开普敦,并又娶了一个老婆,但不久后也离婚了。

  与第二个妻子离婚以后,他对我说他不打算再接触女人甚至结婚了,因为他要投入教学和小说创作中了。三年前的某一天,我发现父亲每周四下午的“拜伦精读”课并不存在,他驱车到格林角的一处公寓与一个叫索拉娅的妓女精读拜伦。在我揭穿他的谎言之后,我决定离开了。以前母亲曾多次在我面前贬低父亲,说他的迂腐小气不明事理,我一向反感,因为我心目中的父亲、母亲都是没有成熟的没有缺憾的。我自己来到东开普的萨莱姆镇,我有一处农田,一个当地雇农,通过种菜卖菜和为一些人家看养狗谋生。日子还过得去。

  在萨莱姆镇,只有我和老头爱丁杰是白人。刚到萨莱姆镇时,我曾带着农场的作物去拜访他,毕竟在这种地方,肤色与血统才是同盟的标志。但我发现爱丁杰除了精神支持已经不可能帮助到我什么了:他有一把枪,但毫无疑问只有恐吓作用,他瘦骨嶙峋而且驼背,过几年后估计连照顾自己都有问题。可怕的是,在我来之前几个月,可怜的爱丁杰被两个当地人洗劫了,他抱着枪在角落无助地看着那两个人抢走他家值钱的东西。这只能让我更加小心,恭敬地对待每个人,但似乎有些仇恨不需要来由,所谓公正与平等都是没有历史意义的。

  我的唯一一个雇农佩鲁斯特是一个比我年龄稍长且勤劳强壮的当地人,他有两个老婆,三个孩子,第四个在二老婆的肚子中。起初我自己帮人看养狗,挣了钱之后我买下了一块地开始种植土豆等农作物,然后每周一次送到集市上去卖。这些工作显然不是我自己可以完成的,佩鲁斯特是我在集市上认识的。他为我工作时非常卖力,我给的佣金也算很对得起他。他似乎还在别处有工作,因为他很快买下了我边上的一块地,还娶了第二个老婆。

  二

  父亲突然打电话说他要过来和我生活一段时间,原因是他在大学里被指控强奸他的女学生,他要从开普敦离开一段时间。我在撒莱姆镇生活得辛劳但滋润,父亲带着丑闻来投奔我,我俩的关系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我让他到镇上的动物诊所帮忙做义工,看得出他对这个工作的不屑,但他还是每天都去。

  佩鲁斯特不上班,我早早结束农场的活便去动物诊所找父亲,和他一起走回家。路上我问他帮助护士贝芙感觉如何,他说贝芙让他觉得压抑,因为那是一个会做阉割和安乐死手术的女人。我告诉他,贝芙一直觉得他是大学教授反而不敢跟他讲话,怕被父亲嘲笑她有语法错误呢。

  快到家的时候,小路上迎面走来两个大人,一个小孩。其中一个大人说他的妻子在家要生产了,需要借我家的电话打给医院。我刚让他们进屋,就发现情况不对。两个大人直接抓着我的脖子将我扔到了我的床上,父亲一直在试图闯进来,但其中一个人好像把他锁进了卫生间。两个男人开始了对我的蹂躏,但让我无法想象的是那个看上去仅仅十四五岁的男孩也实施了暴行。我知道我无力反抗,我看着他们的脸,上面有奇异的表情,不只是满足的宣泄,反而像是我欠他们很多,他们的眼睛里发射出“你不是很厉害吗”的莫名审问。

  忽然我就明白了,我以为我和周围人搞好关系,给佩鲁斯特高工资就可以躲避这一切,但我内心里不愿意承认的这该来的还是来了。我应该在爱丁杰被抢劫之后就立刻离开这里的,可我当时除了去找父亲还能去哪里呢,哪里都一样。

  三

  我怀孕了。

  我没有告诉父亲,此时他已经回到开普敦,我不知道他回去之后的生活如何,以他书呆子的执拗估计好不到哪里去。这种执拗还遗传给了我,我坚持没有吃避孕药,也没有去医院引产。我在赌,如果怀孕,那将意味着我必然要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就算我没有怀孕,我仍旧会在这里延续之前的生活,即使每日提心吊胆害怕灾难。可现在我有了肚子里的黑白产物,我更有理由在这里生活下去,他算不上我寄托未来的希望,可也许他能帮助我融进这片土地。

  强奸者把我当做历史的代表来泄愤,我无法复仇,但这都与我的选择无关。苟活曾是我最憎恨的方式,但我好像目前不得不依赖这种方式,毕竟它好过躲避,好过自欺欺人。我受过教育,我可以去荷兰找我的母亲,但我不会选择这条路。是的,我正在走的路也许的确是危险丛生,可如果我现在就离开农场,我就是吃了败仗,就会一辈子品尝这失败的滋味。凯尔泰斯·伊姆雷说过一句话:“我们不能在自己当过奴隶的地方品尝自由。我们必须离开这里,必须去很远很远的地方。但是,我做不到。”我做不到。我不可能做到在我离开之后将在此地的灾难抹去,也不可能像父亲那样,经过了无谓的躲闪才知道内心是想要回去的。

  佩鲁斯特的新房子已经建起来,他辞去了他的雇工,他说他可以在我需要的时候来帮忙,他还说如果我需要保护,可以去他那里。

  那一场灾难真是荒唐,我被以最残忍的方式赋予了上天的礼物,手下的雇工翻身成了我的庇护所。

  父亲经常打电话给我询问近况,我都说还不错,可是他还是听出了什么,竟然赶了过来。他知道我怀孕了的事情之后对我及其不理解。可是我理解他:离开这里,不用担心过去的事情对以后的影响,也不用忧虑未来还存在的危险。他算得上是经历过丑闻的人,可他还是回到了开普敦,我为什么不能留在这里。我在乎的是我自己的独立,就像他,没有了大学教学的工作,他还要投入小说戏剧创作一样。

  我告诉他:“不管发生什么事,在东开普是谁也逃跑不了的。”

  四

  “如果这就是为了在这里待下去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呢?也许他们就是这么想的;也许我也应该这么来想。他们觉得我欠了他们什么东西。他们觉得自己是讨债的,收税的。如果我不付出,为什么要让我在这里生活?也许他们自己就是这么想的。”

  “这多么让人丢脸,”父亲开口说道。“那么高的心气,到头来落到这个地步。”

  “不错,我同意。是很丢脸。但这也许是新的起点。也许这就是我该学着接受的东西。从起点开始。从一无所有开始。不是从‘一无所有,但是……’开始,而是真正的一无所有。没有办法,没有武器,没有财产,没有权利,没有尊严。”

  “像狗一样。”

  “对,像狗一样。”

  可我还没有要到去动物诊所安乐死的地步,这不是很好吗?

  后记:

  改写自库切的《耻》,张冲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

  译者序名为《越界的代价》,中心思想是库切完美地表现了白人殖民者为他们的越界付出的代价。但在《耻》中只有三处出现了“黑人”、“白人”字眼,所以我认为如果仅仅这样就不是库切了,事实应该像诺贝尔颁奖词里面说的,他精准地刻画了众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质。库切笔下的人都似西西弗斯一般,在不停的打击与绝望之下又站起来,只是为了其作为一个人的成立。

  《耻》读后感(六):社会治安问题上升为“反殖民”,译林译者无聊透顶!

  《耻》的译文版序简直无聊透顶 自作多情到了极点啊。译林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喜欢让翻译者写序,这是很无聊的,作品的价值判断应该交给读者。

  另外,《耻》与所谓的殖民主义是一点关系都没有,文中露西的悲剧其实就是一个南非的顽疾:社会治安很差。书中的露西,换成任何一个非当地黑人,包括中国人,都是一样的命运。这个就是治安问题,与殖民主义无关。而且书中写得很直白:当地的黑人自己也要拿起枪自卫(那个开车护送卢里上医院的当地黑人农民),作者还说,那位年老的农民也可能会随时有露西的命运。我不知道脑残的译林翻译者是怎么理解的?难道那个黑人农民也是殖民者。书中还明确写道:那三位抢劫者,第一爱好就是强奸,并不是对特定的人种的仇恨,而是普遍性的,对压住女性强插对方身体的快感(退一万步,即使对白人有有某种特殊性的感觉,那也是白人在世界舞台上的强势,使犯罪分子产生很大的变态性快感,就好比,一个强奸犯可能会对强奸明星有更多的浮想联翩,但并不意味着明星这个阶层对普通人造成了政治性压榨一样)。这明显就是单纯的生理犯罪,为什么被某些无聊的中国评论家上升到“反殖民战士”的高度了呢?尤其是那个小孩,第二次出现后继续偷窥,面对阻止后继续威胁要实施谋杀,都是纯粹的犯罪心态和心理,和政治反殖民毫无关系。如果作者真要写南非黑人出于政治上反殖民心态而实施强奸,那也不会把写作背景定位在种族隔离制度被彻底废除之后。

  我非常怀疑,如果一个中国人在东京强奸了一个日本的女人,会不会被这些中国评论家解读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留下的后遗症和日本女人为此付出的必然性历史成本呢?

  我擦,强奸犯刑事犯会被这些无聊的专家升格为东方反殖民主义战士,可怕的解读!

  如果非要从《耻》中解读出一些政治含义,那么可以说,库切在书中很委婉地道出了一个问题:种族隔离制度并非是南非历史上唯一的顽疾,种族隔离制度废除后,南非依然存在着很大的混乱。尤其是糟糕透顶的治安和遍地存在的强奸?而黑人阶层,也不是单纯的受迫害的天使(小白兔),在文明不持续得到提升的情况下,他们同样是施加迫害的的魔鬼,甚至因为受教育程度的低下,他们产生的迫害力度和暴力化的恶劣影响,比白人主宰社会之下某种似乎还带着一定文明和温情的歧视构成更大的破坏。

  《耻》读后感(七):或许关于尊严

  有人说过,优秀的作家在他所有的作品中都有一以贯之的要表达的东西。看完这本叙事自然的小说,真说不出库切要说明的东西。

  对独立的固执,对选择和之后的尊严的无理由的恪守。教授和女儿都在自己在社会中的扮演的角色前低头了,承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力,但个体的尊严却从未有一刻失去过。在规则和制度面前不断说“是”和适时地说“不”同样是反抗,或许前者是更彻底的反抗。

  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还有里面的有些主要任务只在一个阶段是主要人物,比如第一部分的妓女索拉雅在接下来的部分完全消失了。这种情况在小说这种题材中不常见,但却很切合我们的生活:有些人出现了,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陪我们走一段距离后就永远地与我们岔开了道路,之后也永不相见。这一特点在小说中并不特别醒目,其实这又一次说明了它的自然,一本书的某一特点醒目了,很可能影响整本书叙事上的自然。

  或许是我没看出来库切想说的那个事儿,所以我觉得题目虽然是“耻”,但我处处感觉到的却是尊严和优雅:在一切的困境下低头却不认错的不妥协:作为人,有我们必然要承受的苦难,只有想法是真正可以由我们自己支配的,我们只有尊严可以由自己支配。

  《耻》读后感(八):情欲何以为恶

  unt lacrimae rerum, et mentem mortalia tangunt.

  那是大自然的哭泣,人世间涌动着无尽的情欲。

  读了库切的《耻》与《耶稣的童年》,里面均有对“欲望”问题的探讨。

  《耻》中抛开由殖民遗留下来的历史郁结这个大背景,里面主人公卢里与他女儿的不同遭遇都在围绕“性欲”展开。主人公卢里作为中年离异单身父亲,一直享受着有规律的性生活,“他自己的童年是在一个尽是女性的家庭中度过的…在女人身边长大的经历,使得他成为爱女人的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使他成为善于玩弄女人的人…他总能对女人产 生一定程度的吸引力。要是他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女人意味深长的看一眼,对方准会回瞅他一眼,他很自信:情形十有八九准是这样。这就是他的生活;几年来,几 十年来,这就是他生活的真谛。”起初他的性伴侣为年轻美貌的妓女索拉娅,直到某次他无意在餐馆闯入了索拉娅与其儿子的日常生活,而被索拉娅生硬的结束了这段关系。不习惯于寂寞的卢里很快找到了他的下一个”猎物“即他的学生梅拉妮,卢里利用教授身份的便利顺利邀约了与梅拉妮几次单独见面,并隐晦提出做爱要求,梅拉妮在多次矛盾纠结后被卢里半推半搡带来上了床,卢里乘势又用”不完全是强奸“的方式侵占了梅拉妮,其间卢里也偶有反思到梅拉妮”还是个孩子啊!我这是在干什么?”可是他依然无法抵抗自己内心的色欲翻腾;直到整件事被梅拉妮的表姐发现并向学校告发投诉,卢里才罢手;但是,在面对学校调查委员会的重重盘问与劝说,卢里只承认自己所做的全部事实,却拒不认错与道歉,他宁愿最后放弃教职,也拒不接受他人对自己欲望的指责,他公开宣告“自己是爱欲的仆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欲冲动,而这在他看来并没有任何过错,欲望是自然流淌的,他无法管辖。被解聘后,卢里为了避开尴尬的生活圈,去到了自己女儿所在的偏僻小镇,打算与未婚的女儿同生活几个月,过过清苦的田野生活;面对女儿对自己丑闻的询问,卢里表示“情欲是另外一回事,按自己的本能行事就得受惩罚,这样的正义没有一种动物能接受”,他认为自己的事情“起因于欲望的权力问题,起因于甚至一只小鸟也会因此而颤抖的神。”显然卢里口中的神是爱欲之神,他认为自己是受了爱欲之神的召唤而有所行为,并没有什么可耻之处。生活总是充满戏剧,就在卢里与女儿生活一段时间后,某天他们的房子被一伙歹徒所打劫,且歹徒在打劫完财产后,强奸了他的女儿露茜,事后露茜一再回避此事并对警察及外界做了隐瞒,可是作为父亲的卢里是无法忍受自己的女儿成为歹徒泄欲的工具,并在发现整个抢劫事件都是由邻居佩特鲁斯策划后,卢里大发雷霆,他想尽办法试图劝说女儿离开小镇开始新生活,可是女儿的偏执却要求继续留在小镇,且打算继续委身于佩特鲁斯,并生下腹中婴儿,当然露茜的选择里包含很多关于殖民带来的一系列历史耻辱与影响因素。这整件事情冲击了卢里,让他开始重新思考“欲望问题”,他回到了自己工作的城市,亲自去向梅拉妮家人认了错,信仰基督教的梅拉妮家庭原谅了他的一切作为。再次见到梅拉妮与她的姐姐,卢里还是会不自觉的有欲望,头脑中甚至充斥了自己与两姐妹同床的想象;在最后一次见完梅拉妮后,卢里找了个妓女在胡同里云雨了一番。

  性欲作为自然欲望,是情欲最直接的表达。性高潮带给人的快感瞬间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差别,寻欢作乐的人利用刺激的性欢愉来忘却自我。不同的人生经历造就了纷繁复杂的性偏好,不一的性偏好又塑造着迥异的性格,性或性欲本身是非恶非善,它只是一种单纯欲望,我们无法去逃避它。一个想获得真正平静的人无需去刻意压制自己的性欲,回避性欲本身也是一种无尽的欲求,这与醉生梦死无差,都是在逃避自我,真正的淡然不是去规避性欲,而是去面对欲望,进而能通过理智合理的驾驭自我欲望。

  然而,情欲在某些情况下它会转变为恶,而情欲变为恶的阈限何在?当卢里在女学生身上发泄情欲的时候,他觉得一切是美好,而当歹徒在他女儿身上倾泻情欲时,卢里却满腔怒火,这时的情欲肯定在他眼里是罪恶。那为何他自己就可自称是“爱欲的仆人”,而歹徒就不是了?原因恐怕就在歹徒伤害了他作为一位父亲的感情。卢里作为单身,寻花问柳是没有问题的,可当他强占梅拉妮时,他已经触碰了恶的边界,因为他伤害到了其他人。或许情欲变成恶的阈限就在于,当性欲伤害到他人感情的时候,就会变成恶,对他人的背叛或剥夺,就是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情欲往往会与爱情、忠诚纠缠在一起。爱情里,强烈的独占感与嫉妒心要求伴侣的忠诚,身体上的忠贞,心灵上的全心全意,甚至不允许对方有任何一点杂念或关乎他人的性幻想,这样的极端情绪大部分的人都会有。可是,我们总是对伴侣提出甚高的要求,爱恋的狂热阻止了我们理性思考人的界限,人都有形形色色的怪念头,如果你的伴侣没有切实的采取行动去造成某种实质性的伤害,那就真该感恩满怀了。

  无论是情欲,抑或其它伦理问题,人类情感与现实状况的复杂往往超乎我们的想象,善恶的界限在某些情况下是相当模糊的,我们面临着种种的道德困境。但无论如何,我想:当你要作恶时,请先想想这样的恶发生在自己或在乎的人身上时的情形;当你苛责他人绝对忠诚时,请先反思下自我的心是否分分秒秒都纯洁无瑕。

  《耻》读后感(九):《耻》,看得很累!

  是因为小说低俗而低落的气氛还是身心在种种阻隔面前的疲惫,让我倍感失落与消沉?还是因为你,卢里教授?波澜之后你怎么还是那样,被欲望驱使着,像是欲望和身体的奴隶,你的灵魂到哪去逍遥去了?是与索拉亚在金钱与满足欲望的肮脏勾当下沉沦失落在温馨的小城,还是有失教授身份的与自己学生在做有违道德情理的事?亦或是在南非那远离法律与和平的落后农村,与肖在做着连自己都不懂是干什么的事?你崇拜的拜伦呢?你钟情的歌剧呢?欲望,不见踪影的欲望就这样让你失控,你丢失自己的灵魂,丢了做人的本分,跨越了社会道德的底线,,到头来把自己丢到了被人唾弃的界线里,而你却仍不觉不耻,还想着怎么样去继续为自己的欲望辩解,自认为那是神灵的赐予的权利,人类无法拒绝,你可知在别人心中还存在着另一位神灵,你还愚蠢的以为你主宰着这个世界吗?我觉得你太可怜了!

  是不是从你来到这个世界起,你就注定要懦弱一辈子?美好青春,无限的光彩等着你去炫耀,而你怎么偏偏就满足于寂静的农村呢?几亩田地,几只动物,在加上一座房子,这就构成了你生活的全部环境,逢着朝阳,你辛勤的劳动,傍着日落,你欣然的归巢而息,是怎样的文化与环境让你有了这么闲适的心境,安逸的宛若历经尘世浮华的老人?我无法想象你是怎么忍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寂静中度过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更让我压抑的是,在面对别人的侵害时,你怎么可以表现的那么自然,历历在目的现实证据好像从没发生过,可怜的父亲在遭遇不幸后,却还理智的想起要用法律去为女儿所糟受的痛苦换回一些安慰,然而,你却毅然决然的放弃对罪恶的控诉,选择自己承受背后的痛苦?你可知你父亲比你更痛苦?!也让我这个旁观者愤恨怎么会有这样的一个女儿?!让我到现在还保存在激愤感!

  文明与道德,这两个几乎涵盖了所有行为对错的词,在人类的欲望下,变得没有了原本的意义,一再的越界,一再的冲破文明与道德的底线,到头来还固执的否认自己的错误,这是人类对欲望的崇拜还是对人类基本文明和道德的无视?我更认为这是一种对人类的警示与嘲笑,我们在很多时候变得不再是我们,我们都越界了,越过了自己无法控制的界限内,生活变得不能掌控,那些思想也慢慢的游离在灵魂之外,这一切都是越界的代价。我们口口声声宣示要追求幸福,可在欲望面前,我们到底还有多少力气,去控制自己的行走方向,去克服那些活生生的困难?

  《耻》读后感(十):什么是耻?是欲望还是背负的仇恨?

  库切,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看过他的相片,虽然年过70,但看着仍然儒雅、高挑和干净,就很有兴趣要看一看他的作品了。

  既然书名叫《耻》,那一定是与耻有关的人与事。卢里教授的性丑闻,女儿露西被强奸,这都是一桩桩令人羞耻的事,而由此引出南非本土人和白人移民及后裔的关系的历史问题、种族问题,是这本书被热议的重点。

  我看书还看不到那么高深的层面,能结合政治历史什么的来读,我只从我的理解来看吧。

  首先是卢里教授这个人,是一个可爱的文艺中老年男,固执、自以为是、自私却还浪漫。他对诗歌,对诗人无限热爱,自己编写室内剧,并配上合适的音乐;他喜欢美的东西,单纯美丽干净的女人对他有着无穷的吸引力,他讨厌肥胖和邋遢的女人。他对自己勾引女学生一事丝毫未觉得有何不妥,他觉得男人爱女人,尤其是爱青春美丽的女人,这是人的本性,即使是动物,都不能剥夺它的欲望,更何况于人。既然男人的欲望是正当和可以理解的,而在他女儿被强奸这一事上,他又怒不可遏。对已和对他人,卢里教授有着不同的标尺,这是否是他其实很虚伪的一个表现?他是在用他的常识来伪装自己,而对庸俗野蛮的黑人,是不配谈欲望的吗?小说的“耻”,既有卢里教授的耻,也有露西的耻,哪一种耻更无辜?

  其次是卢里教授的女儿露西,这真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女人。按理说出生良好,有着比很多人要好得多的条件成为一个上等人,却执意要当一个农民,最后还因要当农民甘心委身于自己的黑人雇工。露西从小肯定接受的是西方的教育,她的父母肯定是把她往高层次方向培养,将来做一个有身份体面的人,为何她反其道而行呢?书中并没有描写她是如何选择了这条道路,连她父亲也搞不明白他的女儿为什么会这样。书中更多的是她跟父亲说这是她自己选择的,她需要这样的自由。即使被当地人强奸,也不能使她逃离这片不安定的土地。她不去仇恨,反而给予理解和包容。露西是同性恋,这是否是她不愿意踏入她应该进入的那个卢里教授认为的正常人的圈子的原因呢?

  书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物都令人印象深刻,女学生梅兰妮,露西的朋友丽芙,雇工佩特鲁斯,但这些人都没有卢里教授让人看得明白,他们都爱沉默,也没有看到他们的心理活动,一切都是卢里教授观察而来。

  梅兰妮的男友让卢里教授:“和你自己一类人呆着去”。这真是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卢里教授是哪类人?在我看来,他就是一个文艺中老年男而已。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jjwk/25437.html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