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社会科学 > 历史 > 【共和国历史的细节】历史的细节经典读后感10篇

【共和国历史的细节】历史的细节经典读后感10篇

来源:历史 时间:2019-07-04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历史】

历史的细节经典读后感10篇

  《历史的细节》是一本由杜君立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3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的细节》读后感(一):启蒙始于历史,历史始于细节

  多年来,杜君立一直是中国社会冷静的观察者和犀利的批判者,他常常在第一时刻介入到对当前中国社会文化现象的评论。在互联网时代竞争激烈的知识市场中,雄辩而富有感性特质的文字,使杜君立在短短几年内从海量网文作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一批忠实的读者——这完全是自由竞争的结果。

  从对历史迷局的破解到对社会常识的纠正,从对暴政逻辑的解剖到对集权文化的分析,杜君立继承和宣扬的是西方十八世纪和中国五四时代的启蒙精神,我们知道,这一精神在行政化色彩越来越浓的学院知识分子心中已经和正在不断失落。

  一个作者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他所用语汇的时代切合性,杜君立通过“毛万岁”、“黑领”、“屌丝时代”等词汇,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我们这个后极权主义时代不同社会阶层的生存处境。我注意到,杜君立的启蒙立场不仅来自于他对中国社会集权逻辑的切己感受,而且来自他对人类历史进程的独特理解:他将理智、良知、正义、暴力看做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因,将人类历史看做理智、良知、正义不断战胜暴力的文明化历程。我以为,杜君立这种独特的历史观,让他的文字告别了“愤青式”的情绪宣泄,从而具有了一种文明关切的深度。

  《历史的细节》读后感(二):一本书的诞生

  转眼间,《历史的细节》已经出来一个多月了。样书刚送到作者杜君立先生手里,杜先生跟我商量,可否写一篇编辑手记,一来可以兹纪念;另一方面,也可让更多人知道本书的来之不易,以及它未能在现书里显现的一些东西。我欣然领命——的确,一本书的产生,耗费了近两年的时间,必不会是那么平淡无奇的——却无奈俗事缠身,直到现在,实在是有负所托。所幸,这书卖得不错,在微博上还有如新周刊、鄢烈山、许纪霖、土家野夫、赫连勃勃大王、薛蛮子、高会民等名博的推荐,数次加印,不致默默无闻而早夭,我也就能略尽绵力,提供几件相关的琐事,让读者能更多地了解这本书。

  它经过了几家出版社,最终在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本带着思想取向的书;对我来说,很肯定它是“右倾”的。对西方文明的赞赏、对民主自由等价值的认同、对民族主义和对专制主义的厌恶、对共产主义制度的怀疑,等等,都暴露了它的“本性”。也许由于这些,这本书不“适合”在某些出版社出。在业界,上海三联是有“胆大”之名的,所以这本书能与读者见面,很是感谢这种大胆。

  它经过各种删减才得以面世。

  作为一名编辑,我接受的第一个培训,是被教导要有政治觉悟。这决定了带思想性的书的命运,它们需要接受必要的“手术”。我对作者感到抱歉,因为我动的刀最多。杜先生的语言或许过于犀利,对他不喜的历史、文化,自然地会带着讽刺意味;我政治觉悟过高,删掉了许多特别的表述,尤其是对领袖、社会主义、“革命”等,以及一个杜先生自制的编年史。

  另外,原来作者还配有大量图片,我觉得过于教科书化,也只保留了三幅。作者希望他的书有趣味性,而我相信,读者更关注思想的有趣。

  好在书上留有作者的联系方式,那些特别犀利的东西和各种图片,读者可以以另外一种方式获得。

  本书只是上册,作者还有下部,甚至更多以飨读者。

  洋洋数十万字,挤压在一本书里,太过于笨重,会给读者带来很多不便;另一方面,其实每一个历史的细节——不管是马镫、轮子、机器,还是弓箭、战争、大海——都可以单独成章。所以,就请喜欢本书的读者静候其临。也希望下次可以将本书不能收入的文字,更多地囊括其中。

  作者是屌丝和高富帅的矛盾结合体。

  作者自认草根,但又有“才子”之名;自称业余写作者,不是专家学者,作品却是宏博渊厚、广猎百家,思想见解高蹈超时,行文出语机锋凌厉,自有一家风范。这种“矛盾”,在当今中国,并不少见,也算是独特文化。

  这本书,不是娱乐性质,亦非功能性读物。

  这本书不是关于秘闻野史的娱乐书,也不是从历史中学到某种方法应对现实生活的指南,而是一本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录。任何寻求稗官野史以满足猎奇心,或学到权谋、计策以更“聪明”的企图,恐怕都会落空。它只是一个人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的看法,公开地表达了,然后看看这世界上有没有志同道合的人——用作者的原话就是:“这不是一本精英的高端的著作,而是一本草根阅读者奉献给草根阅读者的枕边读本。”

  作者写作这本书,犹如建屋筑巢:他不愿住的房如别人一样,于是便自己动手,随着自己的喜好,由着自己的想象,四处搜集材料,一砖一瓦地垒出来。遇到金玉良材,也顺着那“拿来主义”,拿来便用,于是古今中外,多少经典话语,屡现书中。

  所以,如果非要说作用,那可能是本书(以及后续其他)提供了一个看待历史的不同角度,同时,也顺便介绍了很多人类历史上天才们观察世界的角度,让这个被一面之词笼罩的社会开始透漏一线光明。

  一本书的诞生,是作者跟编辑——各种各样的编辑,甚至作为现在出书主力的出版公司的老板,很大程度上也是编辑——或通力合作,或斗智斗勇的结果;它同时也是一个市场规律、良心原则、政治规矩三方力量平衡的技巧游戏。当然,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诞生后的生命力,而这,要看读者通过阅读、购买、传播给它注入多少了。

  诗人臧克家曾用“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还活着”的诗句来纪念那位伟人,这样的说法于我,更适用于书:有的书大卖热销,它早已死去;有的书少人问津,它却是鲜活的。如果这本鲜活的《历史的细节》能得读者厚爱,能够畅销以致传播深远,那更是社会之幸。

  《历史的细节》读后感(三):寻找历史深处的那只蝴蝶

  过完清明节假期,一早上班,前台MM就在公司内部通讯系统上Q我,原来是杜君立先生的新作《历史的细节》到了。尽管以前在网上看过《历史的细节》,但此次把纸质书拿在手上,感觉竟是如此厚重。

  用杜君立自己的话来说,《历史的细节》是一本极具个人化的作品,没有名人作序,也没有名人推荐,甚至连封面都是他一个广告界朋友友情设计。在书中,杜君立以其庄重典雅的文字和深邃睿智的洞见,揭示出宏大历史背后蕴含的物质动因。书中最弥足珍贵的一点,就是保持了其一以贯之的人文关怀;在解构历史的同时,保持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推崇。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犬儒盛行的年代,《历史的细节》无疑是一本极佳的历史语境下的公民思想读本。可喜的是,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如此厚重严肃的纯思想读物上市仅一周,京东商城就打出“售罄”;在当当和亚马逊历史类图书销售排行榜上,《历史的细节》连续数周位列前茅。

  在汗牛充栋的历史书籍当中,我们最常见的往往是鸿篇巨制,是荣耀骄傲的帝国崛起,是令人叹息的王朝兴衰,是离奇诡异的宫廷黑幕,是规模宏大的战争场面……在这些宏大叙事之中,各种结论和定论充斥其间,历史宛如被设定好程式的计算机,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最后到所谓的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在呈进阶的方式跃进。然而,这些历史背后的细节,要么被有意无意地忽视,要么就成为宏大叙事可有可无的点缀,连里面的人物都是符号化、脸谱化。

  基于上述现状,《历史的细节》横空出世,在让人惊艳之余,也带给了我们些许思考。从未上过大学的杜君立宛如一个赤子,顽固地拼接着散落一地的历史碎片,在纷繁复杂的细节之中梳理出一条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主线,并尝试着抛开已有的窠臼,别开生面地讲述“历史”背后的历史。

  从三四年前开始,活跃于网络写作的杜君立始终都自称是一个“草根”的“信息整合者”,而不以知识分子自居,这既是一份谦卑,更是一种情怀。在《历史的细节》之中,这种谦卑与情怀随处可见。杜君立说,所谓历史的细节,就是打破宏大叙事的传统历史模式,别具只眼、洞隐烛微、见微知著,以不经意的细节别开生面来梳理历史的脉络。在这条脉络里,我们看不到帝王将相,也看不到才子佳人,当然也看不到机谋权变,自然也没有那些宏大的沉重话题。如果说那些血写的历史,昭示着我们孜孜以求的道义,那么本书所写的历史,证明了人类创新与自由的弥足珍贵。这,便是《历史的细节》在宏达叙事之外给读者打开的另一扇历史之窗。

  在朴远空静的《历史的细节》封面上,有一只以地球图案为翅膀的彩蝶,隐喻了“蝴蝶效应”——蝴蝶作为细节,对应着大历史的飓风。杜君立以典雅节制的语言,描述了一只只“蝴蝶”——马镫、轮子和机器——如何引发改写人类文明史的“飓风”。正是这些不经意的细节,最终却引发了史无前例的历史巨变,让人类从野蛮走向了理性,从蒙昧走向了文明。

  指南针是中国发明,中国人却并没有发现新大陆;纸和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发明的,中国人却没有出版自由;火药是中国发明的,中国却在西方人的枪炮之下一败涂地……如果说物质是那只蝴蝶,它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没能在中国引发那场风暴,反而是墙内开花墙外香?

  常言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并非所有的星星之火都可以燎原,这需要一定的环境和背景。一场摧枯拉朽的风暴之所以形成,绝不仅仅是因为蝴蝶煽动了翅膀,这需要诸多复杂的因素。简言之,历史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历史的细节》过分强调物质动因,却并没有深入剖析这物质背后因素,乃是一大憾事。不过,瑕不掩瑜,《历史的细节》毕竟是一部充满诚意的作品,作为一本通俗历史文本,而非专业性的历史学术专著,作者不可能也没必要面面俱到。

  中国历来是一个重视历史的国家,同样也是世界上历史最完备的国家,其对历史的记录不仅时间长,而且内容精确详细。历史被列为四种基本学科“经、史、子、集”之一。堪称“欧洲的孔夫子”的法国经济学家魁奈曾说:“历史学是中国人一直以其无与匹伦的热情予以研习的一门学问。没有什么国家如此审慎地撰写自己的编年史,也没有什么国家这样悉心地保存自己的历史典籍。”

  中国之所以重视历史,并非真如唐太宗所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重视历史的根本原因在于统治者需要历史为现实服务。换言之,中国的历史是为了愚弄民众,而非警醒统治者。中国的历史历来都为“胜利者”所书写,这样的历史即使没有沦为欺骗与谎言的“秽史”,也仅限于宫廷史和阴谋史。在传统的政治语境下,历史是威严的长官,也是听话的孩子;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姑娘,也是任人蹂躏的妓女;历史是裁剪后的长袍,也是皇帝的新衣;历史是奔流的长河,也是发臭的死水;历史还是前进不止的车轮,也是不容置喙的禁脔,更是永远都揭不开的黑幕……什么是历史?恐怕一百个人有一百种答案。

  随着国家时代的到来,中国人对待历史的态度与情感分外复杂,充满意识形态的分歧和争议。抛开这些分歧和争议,有些问题自始至终困扰着中国,既然人人生而自由,为什么奴役却自人类诞生起就如影随形;百余年来,中国艰苦卓绝地寻求民主和自由,为何始终徘徊在权力和暴力的幽灵之下……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书写着历史,只不过这历史或许值得后辈敬仰,亦或令子孙感到耻辱。在经历过百余年的坎坷之后,身处全球化时代的我们应该对历史充满敬畏,不能让将来的后代子孙戳我们的脊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潜藏在历史深处的那只蝴蝶,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很薄弱,但所有的薄弱汇聚在一起,必将无坚不摧,开创出崭新的历史。为了这个崭新的历史,一百余年,无数先烈先知和仁人志士奋起反抗。在此起彼伏地历史大潮之中,我们看到的不应该仅仅只是潮涨潮落,更应该看到那前赴后继永远拍打着海岸的浪花。正如水的存在昭示着岸的不合理,历史的存在同样警醒着世人勿重蹈覆辙。

  从杜君立刚强悲悯的文字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崇尚自由的独立写作者。相比于官方浩如烟海的“历史”,《历史的细节》如同一只微不足道的蝴蝶,但它却如此清丽坚强、傲然不群。不要小看一只蝴蝶,或许在它轻曼的翅膀下,一场风暴正在酝酿。至少,这场来自思想的“风暴”,必将涤荡那些盘存在人们脑海中的阴谋史学和宫廷权术。

  对中国图书市场来说,《历史的细节》横空出世,不仅标志着权谋旧历史的终结,也象征着启蒙新历史的开始。

  (本文发表于《南方教育时报》2013年04月26日第13版。《历史的细节》,杜君立著,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4月出版。定价39.80元。)

  以下是广告:

  我的微博账号是:@胡赛萌同学;微信账号是:胡赛萌(saimenghu);希望可以通过这两个渠道与你交流,相互学习。

  《历史的细节》读后感(四):关于《历史的细节》

  认识杜君立老师是在今年4月海南举办的第2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我的老师单正平先生出远门不在海口,托我去代他找杜老师拿他的新书《历史的细节》。

  对杜老师的第一印象是清瘦热情健谈,很惭愧当天因为自己因一些生活杂事牵绊没能招待好杜老师,反而麻烦他回家后还专门寄书给我。更惭愧的是因为读的慢,读书体会一拖再拖,过完了暑假方才交上作业!我向来喜欢读关于中国历史的书,尤其最爱的是《万历十五年》跟一些赫连勃勃大王那样的另类历史书。杜老师这样像散文随笔又包含了深刻思索的历史书真是第一次接触。由于本人是学中国古典音乐的,平时读的书太少(西方历史一点没看过),读完序言就深深的感受到杜老师真是个渊博的人,那么多历史书籍、诗文和史学家名言的引用和引申,一点也不像他自谦的那样是什么“草根阅读者”,完全就是一位史学大百科全书!

  他在自序的最后写道“除过‘掉书袋’,写作本书导致的另一个后遗症是‘啰唆’,文章越写越长。这在一个文化快餐速食的浅阅读时代一定算不上优点。”说实在的,由于我知识储备的浅薄和此书大量知识点频繁的引用,我读这本书的确非常之慢,光自序部分就快读了一周的时间,真是汗颜!

  暑假期间我一直在不断的出差,四十多天走了二十二个城市,没有休息的不间断工作,是《历史的细节》一直在陪伴着我。每天晚上休息前我都看个一两节,随着阅读的进一步深入,我在这本书身上学到了许多知识更被作者带入了一个浩瀚的东西方文明发展的历程史中,就像书名表达的那样,这本书中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来描述出东西方文明不同文化和政治制度形成的比较,书中大量史料、著作的引用都是为了引申出作者对权力和人性的思考。为什么同样经历了马镫、轮子和机器的中国选择了和西方决然不同的道路?杜老师总能从技术的发展,联系到社会历史的变化,引申到人性权力的演变。

  在权力的起源一文中写道“在帝国模式下,秦国将一国之政转化为一身之治,致力于消灭思想,消灭学术、消灭社会、消灭商业、消灭一切对帝国没有益处和用处的东西……‘老百姓’……可以是砌在帝国城墙上的一块砖,也可以成为帝国暴力机器的齿轮,还可以作为帝国权力体系的螺丝钉。”;在战争的前起源一文中写道“礼文化的没落只是贵族精神的泯灭,但礼文化的形式依然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光大。一种不成文的习惯法成为中国社会的伦理法则, 每一个处于其间的中国人都不得不遵守这种伪‘礼文化’……中国规矩并不是潜规则,而是根深蒂固的伪礼文化,这是中国文化区别于基督世界和伊斯兰世界的精神核心。”;在不平等的起源一文中写道“从文化上来说,轿子充分满足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阴暗的权力快感,但从科学角度来说,以人力的非轮式机械代替畜力的轮式机械,这是极大的技术倒退,为舒适和虚荣牺牲效率和人性,这不仅使中国在对外战争中屡遭亡国之恨,也使中国在文化对抗中处于万劫不复的痛苦境地。自从轿子出现以后,通过压迫他人获得舒适感的轿子一次次将中国权力的垄断者抬进坟墓,但中国仍然离不开轿子,无论坐轿的人还是抬轿的人。”书中处处有酣畅淋漓、振聋发聩的思考和直言不讳、言辞犀利的总结,让身为读者的我大呼过瘾。

  我非常欣赏杜老师深刻的思想但时常被生僻、绕口、繁复的形容和引用阻断阅读的流畅感,看来要做杜老师的学生还要多努力学习,多增加知识量才能跟上啊。

  《历史的细节》读后感(五):《历史的细节》读后有感

  首先,感谢杜老师赠送这本书,这是对我等后辈学子的极大勉励。我细细读之,竟有些着迷。但是很惭愧,因诸多杂事,读得极为缓慢,有时一天只读2-3页,每读到精彩处我都会忍不住拍手叫好,并摘抄到记录本上。

  我一直以为历史是宏大的、深邃的,同时又是略微枯燥的。读过杜君立老师的《历史的细节》,我觉得自己已深入到历史的长河当中。杜老师以马镫、轮子和机器为切入点,别具一格,见微知著,有三个切入点连成一条条线(历史脉络)结成面(历史的演变),别具一格的讲述了历史的方方面面。

  长久以来,我们看历史、学历史都是通过空洞的历史规律来分析探究历史,但是就历史是如何演进、如何发展等诸多问题,我确实不知。《历史的细节》从具体器物的角度来解说历史的进程,选取了马镫、轮子和机器三个具体可感,微小平凡的事物解说“细节”是如何深深影响人类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如何左右着一些历史事件的结局。这彻底改变了我小时候所学的历史伟人解放人民,改变人们悲惨命运的幼稚历史信条。

  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的细节》对我来说有着思想启蒙的作用。历史不再是空洞的历史规律不再是历史伟人的个人功绩,而是由无数个细节汇聚而成,完成一个个历史的拼图。所以说历史就是一个个“细节”组成的历史。杜老师有一段话说得透彻、精彩:所谓历史的细节,就是打破宏大叙事的传统叙事模式,别具只眼,洞隐烛微,见微知著,以不经意的细节别开生面来梳理历史的细节包括马镫、轮子和机器对于历史的重要影响,又有以重大历史的视角,认为无数的细节连在一起,决定着历史。

  在这个历史长期被权力歪曲的国度,《历史的细节》是一缕阳光,对我们广大的学子来说,更像天空中的北极星,给我们以方向。我觉得历史的真相离我越来越近,而以前那个虚伪的历史伟人的历史终将会被无情的抛弃。

  书的封面有一只美丽的蝴蝶,很是引人注目。但又不知其寓意,只当是装饰。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突然想到,蝴蝶代表着蝴蝶效应,即一些微小的事物对于一个事件甚至是一段历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它也隐含着人们常常忽视细节,只关注结果,由结果去反推原因。殊不知任何事物都有一个过程,所谓的结果正是有无数个细节连缀而成。者无疑是对历史伟人决定论的当头棒喝,当真是痛快淋漓。

  《历史的细节》信息量级大,旁征博引,贯通古今。但这也造成了一些读者(比如我)在阅读时的困难。一些地方读过之后不知所以然,很是自卑,只有回过头去,一点点的琢磨,一点点的用心去体会。有时真正理解文意后竟有一种成就感,一种会心的喜悦。

  我一直信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的人生信条,这与杜老师所说的:“每个人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逻辑”相契合。在多如繁星的逻辑构成的长河中徜徉,去感知,去发现,是一种既痛苦又快乐的过程。感谢杜老师,给我们送来了一本好书,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最后,我想借杜老师的一句话说出自己的想法:“一本书改变不了世界,但一本书可能改变一个人,从而改变历史。”

  《历史的细节》读后感(六):历史的另一张面孔——《历史的细节》读后感(完整版)

  历史的另一张面孔

  ——《历史的细节》读后感

  清明那天,城市在下雨。对于这一天而言,再合适不过了。雨从午后开始下起,在黄昏之前越发密集。当我带着一肩路灯洒下的雨水回到家中的时候,杜君立先生的新作《历史的细节》就摆在了我的书桌上。虽然已经期待许久,但是,当这本书正在眼前的时候,我仍旧感到一种久违的愉快。

  我与杜君立先生的文字初识是在12年,甫一见面大有恨晚之感。杜先生的文字符合我的阅读要求:价值的向度、知识的耙梳、逻辑的论证、理性的行文……不仅如此,杜先生作为博客作家的写作已经有四五年的光景,在这种选择和坚持当中,就有一种文字之外的用力,渗透到字里行间;这不一定是作者有意为之,但是,事实就形成了这样只可意会的局面:你认同一种文字,就是在认同文字背后的思想和心灵。即使,这是一个文字泛滥的时代。

  杜先生将自己定位于“知识整合者”的写作角色,将这其中谦虚的意味置于一边,倒是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文字走向的把握。网络时代,为所有人提供了平等且开放的知识资源平台。这是一个知识异常丰富甚至大大多余的时代,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知识的整合不仅是必要的、也是艰难的。原因就在于,任何一种整合首先是价值层面上的,而今天,对于价值的争论和盲从,才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症结。对于一个写作者而言,先于文字的就是自身的价值立场,而这个立场就决定了其文字的分量与去向。也正因为如此,一名尚有常识的读者,不会把这个时代的写作者等量齐观,两个写作者之间的不同有时径庭,有时天渊;而在这种不同之间,我们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文字,也就选择了我们自己的立场。

  杜先生的每篇文章的篇幅都不短,在一个微博泛滥的环境中,这也许让他流失了一些缺乏耐心的读者;不过,这种文风也成为他的个人标志,而在我看来,一个在长文中纵横捭阖的作者,只有用一本书的篇幅才能真正表达清楚一个观点,而单篇的文章,只是这种写作的预演。因此,这本《历史的细节》就是杜先生写作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虽然之前已经读过不少杜先生的文章,但是,这一本《历史的细节》让我重新认知于文字中建立起的作者形象。与作者单篇的文章相比,这本书像一篇更长的文章——有一本书那么长;而不同之处在于,作者用这本书重新检阅了历史——世界的历史,当然,这其中也包含了我们的历史。

  前几年,正是历史热甚嚣尘上的时候,听众和历史说书人一起过了把瘾:听众消费了历史,各种型号的“学术评书”名利双收,一轮互动下来,彼此各取所需。这不就是体制所希望的文化市场繁荣吗?按照这个模式,聪明人早已经举一反三,开辟新的市场去了。但是,对于历史,我们又知道了什么?我注意到,所有的“说书人”都回避了这一本质的问题,这就是学术和评书之间的性质区别:学术是方法论的,评书不是;一个历史的研究者首先应该出示自己的角度和立场,这才是进入历史的钥匙和通行证。而这又往往被文化掮客混淆为严肃与娱乐的分水,成为说书人逃避历史的遁词。在这个意义上,真正对历史提出原创性观点、用这个观点解释历史、并且获得读者认可的作者,屈指可数。如今,在这张名单上,可以加上杜先生的这本《历史的细节》。

  杜先生从马镫、轮子和机器三种器物作为进入历史的罗盘,带着读者从蒙昧时代跨越野蛮时代,最后进入现代。这种通过器物而非阶级、制度、经济、军事等等经纬耙梳历史的方法,虽非杜先生首创,但是,选取这三种器物,或者关键词,对人类文明史的重新编织,则是此书最大的亮点。通过这三把钥匙,读者可以获得一个全新的视角和立场去看待人类文明的发展。而这一全新的视角带给我全新的体验,并且对于一些长久困扰我的问题,昭示了另一种解答的存在。

  比如,中国是如何在历史上从世界中心变为积贫积弱、被动挨打的落后国家的?百年来,无数知识人意欲回答这个问题,其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历史的细节》提供了一种新的解读:我们在轮子上输给了西方,也正因为轮子上的失利,使我们在机器的竞赛中遥遥落后。不仅如此,因为轮子的缺失,让我们在思维、观念、意识等精神层面与西方的文明进程分道扬镳,而这种中国观念又决定了我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必然不同于西方。于是,我们和西方在各自的命运中行走,直到在历史的时刻相遇。我们蹒跚走上现代化之路,并留下那些至今未解的问题。

  又如,西方是如何崛起的?不得不说,对这一问题,之前我所了解的内容语焉不详;有一段时期则归咎于殖民主义,甚至延伸为后殖民主义对现代世界的继续宰制;这些年又有制度论的说法……即使在对这些理论进行意识形态的过滤后,它们仍然只是一种宏观的理论框架,缺乏对局部以及细节的填充。无疑,《历史的细节》提供了长久以来我寻觅而不得的内容。此书对西方如何进入机器时代的描述精确到毛细程度,使我不仅看到机器是如何在西方被重新发明出来,也看到这种机器的发明,是如何影响生产,并催生了相关的学科;同时,机器的发明也带动了产业链的发达,使得机器成为一个时代的主旋律。这种通过器物而串联起来的历史,对我而言更有真实感。使那些迷失在意识形态大词,以及抽象观念深处的理智得以抽身出来,换一个角度看待西方开启的机器时代。

  这只是我在阅读过程中诸多体验的一二,虽然这本书名为“细节”,也的确向读者展示了漫长历史中的无数细节,但是,这本书通过对细节的素描,构筑了一种原创的“宏大叙事”,一种解读历史的“元话语”。无疑,作者已经用这种“元话语”成功耙梳了历史,使已经发生过的历史,在读者眼中呈现出另一张面孔。

  在我的阅读经验中,《历史的细节》是第一本同时代人,对人类文明史做出的原创性解读,这其中的历史意义,也许会在未来逐渐彰显。而作者的智慧和眼光,以及注入文字间的精力与心血,则成为了这本书。对于像我这样的读者而言,阅读它、享受它,就是对作者最好的感谢。而在这个迟来的春天,《历史的细节》是我收到的最好的礼物。愿这只在料峭春天振翅的蝴蝶,可以掀起终结寒冬笼罩的炽热风暴。

  我相信。

  写于2013年4月7日 夜

  《历史的细节》读后感(七):《历史的细节》随感

  欣赏杜君立的博客已有好几年了,清楚得记得那时的封网特别严重,在被墙挡住的那段日子里非常有幸能够看到杜君立的博文。如果说以前用对比的方法来感知周围的世界,那自从看到杜君立的博文后,又学会了用逻辑去分析世界。

  不过,在被迫思考的现代又有谁能够指引每一颗迷茫的心?在鱼龙混杂的当下杜君立先生用自己犀利的文笔与超脱的思想证实着每一位读者的眼光,颇感欣喜的是我就是其中之一。

  正如我心目中的青年节整整晚了一个月,我读的第一本历史书也整整晚了10多年。在拿到《历史的细节》那一刻就注意到了书面上的那只蝴蝶,整本书把这只典雅的蝴蝶衬托的非常小,虽然我对地理不太熟悉,不过,如果你真正放下权谋与功利,带着思想和智慧便能看出这只蝴蝶的翅膀上承载着整个世界,这与佛说的一花一世界有异曲同工之妙。我想,这也许就是“细节”的第一层意思。这只蝴蝶使我还未翻开书,便能感受到作者的与众不同,不过我明白这仅仅是破题。值得玩味的是,用一只蝴蝶来望眼世界,这样的思想何等优雅。此时,又发现了一个细节--原来还未打开书自己的思想就已经发生了蝴蝶效应。

  如果说草根代表着权力的语境,那才子则代表着逆境的实力。有人说他是冷静的观察者,有人说他是犀利的批判者,他自称自己为信息整合者。而我更喜欢叫他草根才子--杜君立。

  《历史的细节》读后感(八):读历史细节,谈草根著史

  人总是倾向于自高自大的。自拙作《中国人的紧箍咒》出版,我就有些忘乎所以,仿佛回到了“同学少年,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时光。这时候,一位读者说:你看看杜君立的《历史的细节》吧,我觉得你们俩蛮像的,两本书可以一起看。就这样,《历史的细节》和杜君立的名字进入了我的视线。

  我和杜君立先生是有缘分的。首先,《中国人的紧箍咒》和《历史的细节》都是13年4月出版的;其次,这两本书写的都是历史,而且都是东西方对比来写,差异就在《细节》是从外物出发,而《紧箍咒》是从价值观出发,就好像“内圣外王”,相映成趣,怪不得读者会推荐对比着看;最后一点,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我和杜先生居然都是草根作者,都不是历史或文化科班出身。这一点,最让我想把杜先生引为同道,因为,我们都是民间(社会)科学家。

  一提草根作者、民间科学家,就有人立刻联想到《红楼梦》中的假语村言,狠狠滴看低、甚至是鄙视。其实,我在这里要强调一句:真正写出好东西的,往往是民科草根。爱因斯坦创造了相对论,颠覆了整个物理学体系,可他最初不过是一个专利局职员,民科一枚。我曾经拜访百度,赞扬他们构建了中国史上最强大的知识体系——百度百科。百度的技术总监半自嘲半自豪地说:其实,我们这里都是民科。

  在中国,科班出身的文史专家们,不客气滴说:不看好他们。因为他们要为师承背书、要为职称背书、要为体制背书、甚至还要为政治风向背书。这样的一些人,出不来大师,丝毫不奇怪。

  也许有人问,民科又有什么了不起?有什么成就?我的回答是,民科思想自由、民科人身独立、民科自成门户、民科可以独树一帜,任尔东西南北风。将来,在中国将有大成就的,我看好民科。《历史的细节》《中国人的紧箍咒》就是民科们人格独立、开放思想的结晶,就是未来民科大有作为的先声。

  最后,让我们回到眼下《历史的细节》。我评这本书,就是这几个字:视角独特、材料丰富,值得细细品读。

  怎么个“细细品读”?杜先生问:能不能给《历史的细节》写两句?我回答说:我看了两周,才读了三分之二。这是一本好书,值得细细品读!

  ——看好“草根著史”,推荐《历史的细节》

  文/孙继滨 《中国人的紧箍咒》作者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deaa4d01017olu.html

  《历史的细节》读后感(九):优秀的会成为永恒

  《历史的细节》读后感

  卡尔马丘:一本大书就是一大灾难。

  在历史进行的大道边上我冷静的旁观,有时我会深刻地怀疑自己看到的方向路标是不是有人故意写反了还是写错了,但是看着大道上到处飘扬着鲜血染成的红旗,人们熙熙攘攘地叫喊着口号挤成一块时,我感觉迷惘了:他们真的相信,一切过去有价值的东西真的都已土崩瓦解?

  历史学家们究竟做了些什么?也许我们从贩卖历史的历史学家所打扮的小姑娘里得到娱乐;也许我们为皇权服务的历史学家中可以知道历史的脸谱化、教育化、洗脑化的知识。当我明白历史教科书的三分之一是欺骗,三分之一是广告,三分之一是所谓的历史知识时,那是怎么样的悲哀?好在有良知的历史学家不少,好在有希罗多德、吉本、司光迁……这些伟大的历史学家,避免了历史的洗脑和装扮。更有杜君立这位草根历史书写者、明白事理者,通过细节——马镫、轮子及机器——以及它们的发明和选择导致了历史的进程、历史发展的形态、国家的繁荣与衰败等技术性事件改变历史,用微观眼光提供了人们认识历史,反思历史的一个路途。一个草根者,一个没读过大学的“学者”,带给我们的“灾难” 却是深重的。正如杜君立在序言中说:“所谓‘历史的细节’,意在打破宏大叙事的传统历史模式,别具只眼,洞隐烛微,见微知著,以不经意的细节别开生面来梳理历史的脉络。”通过细节来梳理历史,既有房龙的人文宽容,又有黄仁宇的大历史观,既有奥威尔的刺骨警告,又有汤因比的精彩分析……他在自己的认识历史的风格中揭示的主题,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答案。

  罗素在《西方的智慧》中说,所谓哲学,也就是一种出于自身原因而进行的探险旅行。杜君立写的虽是历史,实际却是一种哲学上的探索。他借用王小波的话“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这也是我的人生感悟。他用历史的细节告诉我们,什么是人生需要的价值,什么是国家发展的选择,什么是历史发展的方向。

  从知识到智慧,从故事到历史,从中国到世界,大历史观的娴熟运用已可见一斑,很想引用书中大段大段的文字来说明智慧,来说明历史发展,来说明中国何处去,可我却已无从引用,因为如果引用,就变成了盗版。书中的观点,我很想再重述一遍,可我已无从重复,因为如果重复,那就变成了偷窃。

  一个优秀的作品是一大灾难,因为它会颠覆你对人生、对世界、对历史的所有框架而必须重建,那是痛苦的,又是幸福的。正因了那句话——“远远传来的脚步声在时光的隧道中回响”。这本书像一把野火,燃烧了岁月。而这位作者,是一位“巨人”,我很幸运地和他进行了一场关于历史、智慧、人生的对话。

  每一个人生下来就走向死亡,所以人生是一场悲剧,但人不能是一个悲观者。因为每一个人都会留下些一些痕迹?我会留下些什么痕迹呢?你又会留下些什么痕迹呢?当你回首时,你会告诉世界的。

  亚里士多德说,优秀的会成为永恒。这句话一旦被领悟就不会再失掉。

  注:从昨天至今天,期待中的《历史的细节》囫囵吞枣一般看完,看后为之一叹,禁不住写下一些感受,匆匆而就,虽然不怎么样,总比笑哈哈好些。

  《历史的细节》读后感(十):点燃改变历史的导火线---浅读杜君立《历史的细节》

  文化人的常用语中有一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句话无数次的被引用于各类文化历史的著作中,以此来证明每个历史记述者的正确性。那么,这里要问了,我们对照的历史是什么?是否每个历史记述者所叙所写的都是正确的,都是我们必须该记取或者说借鉴的?

  这就回到了一个很原始的问题上,历史,究竟是什么?

  这样的问题在很多人看来,很幼稚,甚至很愚蠢。许多人可以高屋建瓴一般就这个问题给你做一个长篇论文式的叙述;也可能会有人不屑一顾的嗤之以鼻的告诉你,多看看书,你就明白了。对,多看看书,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斤粟,这也是古人告诉我们的,这也是历史。关键的问题又来了,我们,要看什么书?什么样的历史书?什么样的不至误导我们思维的历史书?

  不说千百年,仅就这十年来,书写各类历史的书目,可谓又是新的七略四库,汗牛充栋。可其中,又有多少事能给我们以真正的思考养分,带给我们正确的历史认知,让我们做到以史为鉴的?我想,不过百之一二。还是这个问题,历史,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本源。

  宏观来说,历史就是我们过去的时光,包括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流逝的每一秒钟,它都构成了个人,群体,甚至于国家、民族的每一个历史片段。而狭义的来说,历史是指特定时间段,改变国家、民族、社会,人类进程的事件。而它们的共性,就是由许多事件、时间碎片拼凑而成的。碎片,这便是重点了。很多史学家往往执着于某个大事件反复论证,检讨和争辩。当然,他们也注重对碎片的运用,但仅是有选择性的挑选可以佐证他们论点的那些线索。而忽略了,历史,其实就是一幅庞大的拼图,少了任何一块都不是完整的。这任何一块碎片,即使是极小的,也都很可能是点燃历史的导火线。

  一个好的历史观察者,便是一个拼图的高手。他站在这些碎片前,敢于用自己的智慧,不受任何思潮的影响,将脚底的碎片耐心的,反复的,一片片的放到图框中,以期还原出真正的历史。让人们可以为鉴的历史。

  杜君立先生,六十万字的恢弘巨著,《历史的细节》,也许能给我如上那段啰嗦的话做一个好的注解。读了他的书,你就可以感觉到,他,正是那位拼图者。或者说,他一次次重新点燃了历史的导火线。

  从书名开始,你便可以感觉到那些呼啸而来的碎片感。作者以其丰厚的知识底蕴,从最小的,往往为人忽略,我们却又耳熟能详的历史物件开始切入。见微知著,给我们展开一幅幅血与火的画卷。

  仅就第一章来说,以小小的马镫作为起始点,合纵连横,气势磅礴的记述了欧亚之间的历史对比。这让我想起了一本很老的书《中西五百年比较》,虽异曲同工,但在论述上,杜君立先生显然更为厚实。作者扎实的基础知识,无可置疑的前人知识段的引用在书中比比皆是。但这绝不是简单的历史摘抄。杜先生无疑是一个合格的历史观察者和思考者。它搜罗着所有碎片,并试图将他们按照原样来还原。他的身份更给了他一个优势,他不是主流形态上的一个学者,作为民间学问家,他可以心无旁骛,不受那些教条的,意识形态所控制的历史研究束缚。这在他的文字结构上,更窥一斑。以西方文学那种精炼,笔尖如刺直接到肉的写作方法也更能引起时下阅读者的阅读口味。

  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都在纠结一些概念,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哪个道路好,分界线在哪里,但是真正去看欧洲封建社会的生活,和我们熟悉的中国古代被称为封建社会的那个时代完全是两回事,就好像中国的龙和西方的dragon完全是两种生物一样。

  历史书成为大众读物往往会消弱其严谨性,而过于学术,又往往会失去最近本的普罗大众读者群。应该说,杜君立先生在文字用功和与之对应的历史叙述上,很好的解决了这个矛盾。现代的历史学家,尤其是中国史研究者,无一例外的都会碰到一堵墙,那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很多人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或极左,或极右。显然,这都是不足取的。带着观点解读历史,本身已经背离了严谨。而要解释这个问题,光分析科学技术肯定不够了,这涉及到中西方社会历史上很深远复杂的东西。在从封建向资本主义转变的时候,中国和西方各自发生了什么?杜君立先生便在此做了一个样板,马镫、弓箭、轮子、语言,香料等一些人们至今已经习以为常并不再过多注意的事物,他却花了很长时间来从这里寻找失落的世界。用它们去分析整个过去的,世界体系和背后官僚政治,民族战争的关系。

  一个真正的历史学者,在著述中,是应该没有道德的。宗教和道德在人的生存面前,约束力是很有限的。从欧洲到东方,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假设面对人类社会整体还是成立的。书中不乏对欧洲社会政权的描写,譬如英国。地理大发现带来的金银在冲击传统的封建土地所有权,英国最终以国内战争而不是改良的方式肃清了旧账,并通过从尼德兰引入一个新的国王,将自由贸易城邦的规则带给了整个英国,光荣革命几年后,英格兰银行建立,连王室用钱必须精确借贷,整个英伦成了一个大商业集团,胜利最终属于商人。

  中国的情况在于,长期集权统一的方式。统治阶级自上而下,建立一个理想的道德化框架去管理国家,以道德自律取代精确的法律,上层机构和下层机构相对脱节,下层机构实际上无法满足上层机构的理想化要求,所以有各种变通。而事实上,人类为了追逐私利。强大的汉王朝曾成功遏制了藩王的军阀内乱,但取而代之获得权力的学阀演化成了新的军阀。宋朝经济一度发达,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就是在于加速经济的流动,但缺乏相应中层机构的官僚机构使得这种加速缺乏中介而成为不可能。纵观中国整个文官集团治理的时代,真理和逻辑由上至下的传递;统治上追求数量而非质量;管制事物常常简化推行,粗略计算;常常讲求逻辑和礼法上的相符;欠缺法治精神,立法的目的也是帮助强化礼法的推行。这恐怕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治社会”吧。中国长期的人文思想中,天下为君,中间之国让我们长期自大,影响绵延至今。根本不屑与外界有平等往来,自给自足的方式曾让这个东方大国维持了几千年,于是,我们和西方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海禁,便是我们最沉重的痛。杜君立在《蓝海的诱惑》这一章节让我们一声声长叹。

  而至于时下中国,貌似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用数目字管制国家”的道路,它叫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开始了这样的努力,在底层和高层间,我们逐步用商业构筑起了中间的体系,所有权和雇佣网罗其各方,物品开始了平等的交换。而我们的立法也在一步步的成熟。当然这一切都才刚刚开始30年而已。

  一个个历史碎片还原出一张张图,可以去重新思索很多问题,主要是把道德问题抛开,以效率的规则去看中西方社会的运行时,很多忽略的东西重新捡起放在合适的位置,会清晰很多。就像大多数人对拉链这样的物品已经习惯并且不会过多给予它多少关注,但这却是改变了人类生活的伟大的工业发明之一。

  当然,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就我个人而言,杜先生的书中还有有着辉格史的倾向。辉格史是一个史学术语,意思是把现在的东西当作最高标准,历史一切都要向今天的标准靠拢。可以感觉到,作者已经很小心约束着自己,尽量以一个中间者的态度来看待历史。但我们毕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即使我们现在所获得的历史资料,大部分还是前贤们的努力成果。书中大量的引用便是援引于此。

  但总的来说,这是一本了不起的书。就像一艘摆脱了地球引力,冲出大气层的宇宙飞船。当我们再往下看的时候,那是一个新的世界。

  《历史的细节》,其实,就是历史的碎片,更是历史的导火线。让读者随着作者用笔端一次次重新点燃那些炸药,炸开尘封的坚石,让我们徜徉在那残酷的过往中。看历史,如何在铁与血的交锋中,挣扎、更替、前进。裸露的历史呈现给你的,能让你为鉴的可能就是那些血淋淋的过往,而不是小资文学家笔下的蓝天、阳光、恋人,青草地。这便是《历史的细节》,杜君立著。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shkx/32738.html

推荐内容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