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时光文档网 > 社会科学 > 哲学 > 【世界杯】《世界将我包围》读后感精选10篇

【世界杯】《世界将我包围》读后感精选10篇

来源:哲学 时间:2019-12-06 点击:

【www.cubkforchild.com--哲学】

《世界将我包围》读后感精选10篇

  《世界将我包围》是一本由林夕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1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将我包围》读后感(一):七七之书评《世界将我包围》

  读这本书,是因为恰逢香港回归,于是在偌大的书架里选读它以作纪念。可惜,昨天有事耽搁了,没能赶上七一写书评。

  作者林夕,被誉为“词圣”,他有无数精美、细腻的歌词被人们喜欢而传唱成经典。著书立说也许是每个文学人的梦,但客观地说这本书有所失望。被誉为词圣,是因为他的词伴着旋律总会有那么几句会触及你心中那柔软的地方。因为一句词,你会记住他。相比之下,这本书是大杂烩随笔,读起来就像是喝一杯白开水,也许他说得很有道理,但却难以触及那片柔软。读这本书,最恰当的一个词我觉得用“磨叽磨叽”不为过,随笔写得磨磨叽叽,读着感觉也磨磨叽叽,就这样磨磨叽叽地读完了。

  磨叽的感觉来自于他的文法,他所叙述的身边事。对了,林夕是香港人,于是可以理解他的文法为什么有点迵异,他所叙述的身边事何以有点陌生,正如香港,把它可以比作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好像离我们很近,又好像离我们很远。与我们传统的大陆城市总有一种说不出的不同。香港,特殊的历史背景注定了它的不同的城市特质。一座城,影响一城人,看香港人的书你要学着理解他们的不同思维方式,这个命题太大了,说不下去了,呵呵。

  林夕林夕,不就是一个梦字吗?!用一些他的走心的歌词来结束吧……

  ——谁能告诉我,要有多坚强,才敢念念不忘。——《当时的月亮》

  ——在有生的瞬间能遇到你,竟花光所有运气。——《明年今日》

  ——但凡未得到,但凡是过去,总是最登对。——《似是故人来》

  ——从前到以后,一夜间拥有,谁说这不算相恋到白头。——《红颜白发》

  ——你离开了,却散落四周。——《左右手》

  ——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还可以问候;只是那种温柔,再也找不到拥抱的理由。——《十年》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天空海阔,要做最坚强的泡沫。——《我》

  ——他的糖浆是你的砒霜。——《知情识趣》

  ——若无其事,原来是最狠的报复。——《想哭》

  ——恨台上卿卿,或台下我我,不是我跟你。——《似是故人来》

  ——爱若难以放进手里,何不将这双手放进心里。——《人来人往》

  ——共你亲到无可亲密后,便知友谊万岁是尽头。——《恋无可恋》

  ——我希望爱我的人不寂寞,我希望我爱的人喜欢我。——《狂人日记》

  ——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手心忽然长出纠缠的曲线。——《流年》

  ——爱是一段一段一丝一丝的是非,叫有情人再不能够说再会。——《天下有情人》

  ——思念太猖狂,一个冷不防。一想起你,忙碌的生活变得空荡荡——《你太猖狂》

  ——似等了一百年,忽已明白,即使再见面,成熟的表演,不如不见。——《不如不见》

  ——如果再见不能红着眼,是否还能红着脸,如果过去还值得眷恋,别太快冰释前嫌。——《匆匆那年》

  《世界将我包围》读后感(二):于世界之中,做有情怀的人

  林夕,合起来就是一个“梦”字。他是华语乐坛的词作奇才,一直以高产和优产而著名。他的词如他的名,如梦如幻,道尽世间爱恨情愁。他给王菲写《流年》,感叹“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他给林忆莲写《至少还有你》,便有了著名的那句“如果全世界我也可以放弃,至少还有你值得我去珍惜“;他给陈奕迅写《富士山下》,说“要拥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

  《世界将我包围》,这本书的名字,来源于林夕先生的又一词作——《飞女正传》。林先生在太平山顶登高看景时有感而发,便写下了此书的序言,也就有了这本书。他在序言的结尾这样写道:“世界可以很大,大到让人迷路,直到陌生的,熟习了,就变成环境的产物,由君民变成国王。世界也可以很小,特别是独处在浴室那一刻,小到只剩下自己,浸在小小的一缸水里,什么都不想,只想到,那是难得突围的一刻。”当我看到这里时,我忍不住去猜测,如此这般感情细腻的词人眼中的世界究竟会是什么样的。在我想来,他的世界应该多少有些矫情,不然,也至少是感性的,是细腻的。然而事实与我的猜测恰恰相反,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林夕先生的另一面,那是一个理性、智慧、言辞犀利、见解独到的他。

  在他的字里行间,你可能会一时间忘记他的那些词作。在书中,他不再谈论爱情的甜蜜或忧伤,他不再纠缠于小情小爱的缠绵悱恻,但他亦不讲大道理,不谈论大是大非。他以一颗诗人的敏感之心,细腻的捕捉生活中的小事及细节,然后由大到小,由表及里,见微知著般的展现一个个人生哲理。此书共有六章,包含八十多篇散文,每一篇散文都不长,最长的也不过两千字,却是篇篇精彩。且林先生在书中使用大量暗喻,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评论也是针针见血,精准到位。

  除去书的内容本身,林先生书中的章节题目也非常精彩,引人深思。其中我个人最为喜爱的两个章节标题是第一章的“一熄灯 一切被纪念,一关灯 一切是妄念”和第五章的“为了 梦想的时光,首先牺牲 梦中的绵羊”。前者充满禅意,如作者的为人,不急不躁,安静清醒。后者带着幽默,却又是鞭策,激励着我每一个认真读书的清晨。

  从林先生的文章中,不难看出,林先生是个非常传统的港人。他有着传统书生的儒雅气质,豁达、洒脱,不偏激,不世俗。读林先生的文章,常常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另一位著名作家——梁实秋,同样的谦和尔雅,同样的热爱生活,同样的淡雅细致,同样的爱写身边的点滴小事。这本散文集,对于我来说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学到如何遣词造句,更多的,是教会我如何生活,是教会我如何在这个纷扰的世界里坚持做自己,做一个有情怀的人。

  林夕是我见过最爱写散文的词作家,小到和朋友的日常,大到社会热点话题,林夕都要在自己的文章中絮叨絮叨。但其实在这些看似絮叨的话语背后,都藏着引人深思的哲理。他还时常在书中将香港、大陆、台湾相比较,由此你可以清晰的看到一个港人眼中的两岸三地。

  在世界之中,你应该是清醒的,不被诱惑,守住内心;在世界之中,你应该是豁达的,阳光乐观,美好健康;在世界之中,你更应该是充满情怀的,如林夕一般,冷静淡然而又宽容温情的看待这个世界、接纳这个世界。

  林夕在书中写到:“人生像考试,却不用考评局那套来打分数,很少有标准答案的是非题,应该有更多的选择题,而考方不必提供ABCD,答案栏先由考生自由填写,正确与否,也不是一帮人一代人一种人说了算。”每个人都应该是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花,每个人都应该活出自己的精彩。世界很大,纷扰很多,愿我们都能坚持自我,于世界之中,做有情怀的人。

  《世界将我包围》读后感(三):如果、还想放过自己,就别要太聪明

  世界将我包围,我让世界包围。看完此书一直在思考两者之间关系。

  这本书充满了林夕对生活细节的思考,在我看来似一个人的碎碎念,他以敏锐和观察力引发我们对琐事的关注和思考,引发质疑和反省,以不同的角度去解剖每一个问题。在这过程中我们会持续反问自己"为什么此前的我看不到"

  世界与我、互相包含,和而不同。

  看到后面我们可能会越感浮躁,太多无法完全理解的头脑风暴,无法完全用他的角度去解剖这个世界而生起的挫败感令人浮躁,一度看不下去。从此,更加感念他是怎么能有如此敏感的同时忍受这个繁杂世界的?

  如果、还想放过自己,就别要、太聪明。

  是劝告,也许是他反观的经验。

  《世界将我包围》读后感(四):是什么将我们包围?

  林夕的随笔集《世界将我包围》有一篇《尼姑原来是女人》,里面有这样一个段子,智通禅师得道后竟悟出“尼姑原来是女人”这样深刻的道理,让我辈生来就知道尼姑是女人的俗众笑痛了肚子,我在别处听说过另外一个段子与林夕的段子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某方丈在即将圆寂之际告诉小和尚们,说他这辈子没什么遗憾,除了没见过女人的那地方,小和尚们赶紧下山,拉来民女一枚,让老方丈一睹为快,老方丈在咽气前感叹:原来那地方和尼姑的长得没什么两样。这样说来,这位老方丈虽然要圆寂,但终究还是有所放不下。这两位高僧会做出让芸芸众生都会觉得可笑的举动,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听过林夕所讲的道理:“更高明更幸福的,是悟都不用悟,连铁鞋都不曾穿上。”

  提到华语乐坛,林夕无论如何是一个跳不过去的名字,他以海量同时高质量的词作而闻名,港台、大陆受益于他的歌手可以列一个长长的清单,他在华语乐坛如此出名以至于人们往往会忘了,他曾经是香港大学文学院的高才生,写文章也是他的拿手好戏,目前他已经出了二十来本书,《世界将我包围》就是其中的一本。

  让人奇怪地是,写起文章的林夕一改词作者唯美、缠绵的文风,在他的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林夕理性、犀利的一面,他关心的事很多,而不只是歌词里的那些情情爱爱,所以他会有“世界将我包围”的感觉。

  林夕所称的“世界”大概是指我们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发生的事件,所接触的人和事以及这个由人组成的世界存在的种种谬误,在他看来,正是这些谬误让人不轻松、不快乐,而不快乐的原因,就是因为太“执”,他的这些看法,不知与他笃信佛教有关。

  在林夕所写的情歌歌词里有太多的纠结、犹豫、徘徊、缠绵,但作为社会观察者的林夕对那些总是纠结的、没有主见的人如果谈不上厌恶至少是不以为然的,比如他对那些总靠“幸福指数调查”得出自己是否幸福的人,对那些总是喜欢征求别人意见的人,对那些一再解释自己的人,颇不感冒,他说:“幸福本来无须别人评断,不幸而自觉幸福的也用不着旁人提醒幸福应该是怎样的。”

  我很想知道林夕这样在歌词里写尽了人的生死爱欲的人是怎么来看看待死亡这个人类永恒的话题的,他确实没有上我失望,他对他的朋友很在意人死后有没有在报纸的显著版面发表讣告不以为然,对那些花大价钱给那些逝去的长辈买块墓地的做法也不以为然,他认为以其厚葬那些长辈,不如在他们还活着的时候好好对待:“葬礼有天葬土葬火葬,肉身的下场只有一种,那就是与逝者无关,骨灰或放于盂内,或撒于大海,终于不会得到孝子再摸它一把,何以独厚于龛场而薄大海?”,他虽然不过是在重复庄子的生死观,但对于那些把葬礼当成一场表演的人无疑颇有些忠言以告的意思。

  我们生活于这个拥挤的世界,我们有太多的不满,我们不满有毒食品、环境污染、城市里渐渐消失的蝴蝶、旅游景点的人头攒动、数不清的商业广告、无端的造访,但我们恰恰忘了,很多的时候我们是造成所有这些弊端的“共犯”,如何减少这些弊端,林夕给的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不做“共犯”,比如,对一些旅游景点只需“心向往之”即可:“就让我们都练习在文字里重组向往的天地吧,让不属于我的地方荒废,要想象力里活化。”

  林夕生活在香港这个自由世界里,却在时刻关注着大陆的热点事件,比如他对那个发表“没有四千万以后别来见我”名言的教授,对大陆的拜金主义、对大陆是否保护方言之争的关注使我们觉得他其实不是生活在香港,而是生活在我们身边,时刻与我们同甘苦共患难、同呼吸共命运,它借大亚湾事件对大陆某些地方政府以“维稳”为借口“捂盖子”的做法表达了强烈的愤慨:“知道,才能理性地心理踏实,想让我们回复到鲁迅所说的密室里昏睡致死,太迟了,我们都醒过来了。”

  林夕的《世界将我包围》所涉及的人和事,几乎没有什么重大事件以及不平凡的人,那些人,那些事,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可能遭遇,所以尽管他的观点不一定是高甄瓦瓴的真知卓见,但时时引发我们的同感是一点问题没有。总的来说,这本书里的这些文章文风比较严肃,但不时地我们也会见识到林夕的俏皮,比如他从昂山素季那里偷来,称这个社会上那些“坏人们”为“学得得不够快的人”,然后不忘嘲讽他们与自嘲一番:“掠夺者窃国者,你们还在牙牙学说一话,而我们这批毕业生,才是安坐在人生的金字塔上,耐心地等你们高攀,这样想,多爽。”

  《世界将我包围》读后感(五):当蝴蝶飞过沧海

  这几年林夕的词作一直在减产,前段时间为陈慧琳写了一首《断•舍•离》,用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推出的概念来阐述人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去思考什么东西才最适合现在的自己,歌词中有一句:“断肠处,舍弃未必比得到可怕。离开你留低了疤,少个人牵挂”,令很多林夕的忠实粉丝大呼不解,他们认为林夕一向擅长道尽恋爱中的苦,求之不得也要坚持去爱的苦,怎么会开始劝解大家“舍弃未必比得到可怕”呢?

  抱着这样的想法来看林夕最新的散文结集《世界将我包围》的读者们,也许更要失望。每篇一千多字的短文中,完全找不到歌词中令人惊艳的“金句”,只能看到一个中年大叔温和的碎碎念,他虽然有自己的观点与态度,但是丝毫没有摆出“我是乐坛大佬你要听我的”那种霸气,语言也不辛辣犀利,仿佛是坐在对面与你对谈,说一段便谦和地询问你的意见:“你看这样对吗?是不是更好?”

  他这样渐渐钟情于“熬鸡汤”的励志态度,还要从十年前说起。

  今年是张国荣逝世十周年的纪念日,在2003年的4月21日,也就是张国荣从文华酒店纵身一跃的二十天之后,林夕在专栏里发表了名为《4月1日之后》的文章,他在文中讲到,张国荣的最后一张专辑里,他个人包办了五首词作,其实在录音时他已经感觉到张国荣有情绪上的困扰,作为同被情绪病困扰的林夕,从2000年开始就与焦虑症做斗争,“我听到电话铃响,整个人会发抖。也不愿意外出。整夜整夜失眠。尝试过所有抗拒失眠的方法都没有用。只有依靠药物,每天要吃10粒半安眠药。”他已经无暇去开导消沉的张国荣。

  因而当时尚未痊愈的林夕将自己的这种灰暗情绪也带到了创作中,“我依然按以往路线在感情世界中唱游,并没有写下一些心灵鸡汤式的歌词。监制曾经提醒我,别写太悲的东西,我也没特别放在心上,忽略了当时他心境上的需要。我忽然很内疚,写下了那么多勾引听众眼泪的歌词,究竟对这个世界有什么意义?”

  他曾经把自己拘进一个小小的天地,里面只有爱的卑微,痛入心扉,爱而落空辗转反侧的苦楚,他心心念念的只是“你掌心的痣,我总记得在哪里”,眼中只有一个人“剪影的你轮廓太好看,凝住眼泪才敢细看”,他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他在《奇迹》中写“那日我狂哭不止,曾经差一点想过死,多少艰辛不可告人,多少光阴都因为等。”他困在这情绪中走不出来,未曾想竟也影响到他人。回望来时路,我们只能感叹一句“就像蝴蝶飞不过沧海,没有谁忍心责怪。”

  来者可追,他终于被惊醒,“让我证明了失恋的真实,对听众有没有帮助?如果发泄真有疗效,我更希望将来可以将功补过,在每首伤感的情歌升华出快乐的力量。这是4月1日后我最大的领悟。”他终于找到了他工作的意义,就是让自己的文字可以帮助到别人。

  因此,他的这本文集里已经甚少谈到情爱,他讲生活,生活中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可以给他惊喜,他评论国内外的大事小情,娓娓道来港人怀旧情怀,更多的是他在阅读时的灵光一闪,他渐渐发现,当你伸开双手去拥抱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世界也会温柔地将你包围。他曾经读到一本书叫做《一万四千件值得开心的事》,是一名英国女子记录了二十年来每一件让她开心的事,当时他觉得,一个人找得到一件开心的事,都应该生有可恋了,何况一万四千件?然而多年后他写在书里的开心小事,又何止一万四千件?这些不过是鸡毛蒜皮的小眉目,成为了他的快乐来源。

  当林夕年初在叱咤乐坛颁奖礼上说:“我听到一本关于粤语歌的书的宣传口号,这句口号劲过所有游行的口号,就是‘只要有广东歌,就不会有世界末日’。这句口号虽然是比较浮夸,但亦都不失它的真实。我听了之后觉得,我替香港很高兴,因为我发觉香港有很多东西是仍然值得我们珍惜、坚持、维系、搏命。”那一刻,我仿佛看到蝴蝶飞过了沧海,心下终于,如释重负。

  (转载请豆邮征询,谢谢)

  《世界将我包围》读后感(六):百无一用是深情

  第一次在电视上见到林夕先生的时候,是在前几年的《我爱记歌词》的节目里,主持人朱丹问他,写《北京欢迎你》这首歌,写了多久啊?他说,写了很久很久,写了一晚上时间呢。朱丹说,那真的是很久的啊。

  然后他咯咯地笑了,看着他笑的样子,突然就觉得这个称为“词霸”的人,也可以这么的可爱与幽默。

  后来便越来越多地在电视上看到他,尽管他已步入知命之年,看起来依然年轻,有时还带有些腼腆,说话没有歌写的顺溜,眼神没有歌唱的妩媚。可是,我还是很爱他。我想,这应该是一个文人该有的样子,不是口若悬河,也非妙语连珠,而是心有情怀身有韵味。

  作为一个八十年代生人,林夕先生写的歌,几乎是青春成长时光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些哀怨、纠缠、婉转、妖娆、痴情、爱恋的字字句句,曾抚慰着多少人的心,也穿透过无数黑暗迷茫的夜,它们在一次次被无数个歌者吟唱的岁月里,闪闪发光。

  当大多数的人都以为他只是个写歌的人时候,其实他早就出版过几十本书,在香港写着好多个专栏。《世界将我包围》就是其中的一本,很简单的一本书,每一篇都是一千多字左右,我特意看下,最长的一篇应该也没有超过2千字。整本书看起来无任何结构的巧妙安排,更无玩弄文字的刻意手段。

  他写生活中的各种小事,如他的一天如何度过的:早上跟上班族一样,也看新闻,为了和朋友们聊天有谈资。有时候又说到他也因为不明白一些人情事故,而有朋友与他绝交,其中是一个很小的原因,是因为他没有及时回复某个朋友的电话留言,因为觉得很熟,以为朋友不会介意,可是他错了。还写到之前一教授说自己的学生没在四十岁前没有赚到四千万就不要来见他,也让他吓到了。

  读这一切的小事,就像是一个普通的大叔,在聊家长一样,他会跟我说,其实他觉得在冬夜吃冰淇淋是件很浪漫的事,他还说其实单身久了可能也不太好,偶尔还是得站在人群中。他还会说,心情不好的时候,其实散步是个很好的方法,无论走近或走远,只要是出去走一走,总是比呆着不动要强。而我,甚是喜欢他说到爱书的那一篇,他说给书海包围的感受,像浸在人类古文明与智慧的气场之中一样。想必林先生是生活在这种神奇的气场中已久,要不然是如何能有这样的真知灼见呢。

  而在看这本书的同时,听几首他写的歌,总会有一种抽离与跳跃的感觉。他的词写的总显得太清醒也太悲伤,冬夜吃冰淇淋或是夏夜吃火锅,在歌里面,看到的总是一场离别痴怨的纠缠。他在《想入非非》中说:相亲相爱倒不如想入非非真真假假也无所谓。他在《再见二丁目》中写:原来过得很快乐,原来我并不快乐,只我一人未发觉。又在《百年孤寂》里叹:悲哀是真的,泪是假的,本来没因果,一百年后没有你也没有我。这一切,都太透彻,太冰凉、太撕裂。

  如沉浸在悲彻的食色男女的你浓我浓的情情爱爱之中,会以为生活这是如此这般模样了。幸而林先生又给我们另一个世界,在这本《世界将我包围》里,他看到的都是你我生活中的小事,说的无非也是要锻炼身体,要珍惜朋友,认真做好自己的每件小事。爱恨情仇、死去活来,真不是生活常态。如此的平淡书写,也是一件回归。想到他曾经的不食人间烟花,不闻平凡小事,原来都不是真的。

  他在书中某一篇写到红楼梦中为什么那么多人只偶感了风寒就能失去性命,分析其中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情深不寿,慧极必伤。林先生在歌的世界里构造着一个个深情的世界,让人无法自拔,而他却像是一个旁观者,看着你笑我哭,而然再告诉我们,其实我们都只有一个世界,且被它紧紧包围。

  深情也罢

  平淡也好

  只愿你的眼中,只看得到笑容,但愿你的每一个梦,不会一场空。

  世界,终究值得被歌颂

  《世界将我包围》读后感(七):什么都看透但却不说透

  --------------------以下皆笔记无感受----------------------------------------------------------

  27

  越想越感激,感激已无须打富士康式的工,于是有闲心把空下的时间填得满满。

  35

  像我这样的朋友,是否太有纪律,太没情趣。

  41

  情深不寿,慧极必伤。

  59

  骂完不公平的制度,再被这怪兽驯服,视蜗居出来的人生观为天经地义,也就成为怪兽的一分子,帮骂之间不觉成为帮凶。

  72

  曹雪芹的祖国,有人穷得一穷二白,有人穷得只剩下钱,一无所有的人一多,无 就变成造反有理处。有那么多的繁荣风景,却没有文明的器量,有耀眼金光而没有给阳光普照的胆量。

  82

  等待中最磨人的也就是认为出力争取会有用,心思于是就用在争取,一争便浮躁,也忘记了可以边争边玩。逗留立刻变成滞留。

  114

  悟道

  有些公案,看完那和尚悟了,看得人反而越看越迷失,有甚至不服气,也不晓得有没有虚构的。什么,这就悟了?例如问什么是道,大师指指月亮,道忽然就在那里给悟了,其实手指指着的事星星月亮太阳,要悟会悟的自然都悟,不悟的说得再复杂,说了都是白说。很多公案确实好像说了大白话,说了白说,何劳大师和尚说。

  142

  看书人

  舍不得翻书时的声音,舍不得指头与纸质的厮磨,舍不得看到佳句时在上面画下来的手感。

  《世界将我包围》读后感(八):斯人如绢

  人至不惑,其书也似。

  无所论成就,功名之挟,岁月总归要给每个人生理、心理写下一行行字迹。及至不惑,是人何人也自成自书,有人曲折离奇,有人波澜不惊,有些教人读得荡气回肠,有些教人读得唏嘘不已,自然更多是被刻在沉静处的历历往事,拿出来则不足为外人道,惟可留待心弦偶被触动时独会心一笑的滋味。

  词人才情如绢帛,人生的品味丝丝浸在纸墨字句间,所以让旁的人嗅到行间或欢喜或忧愁的心情,触到或恬静或波澜的过往,由彼及身,才尝出无情符号下的万千滋味。

  《世界将我包围》港版图书出版于2011年,那年林夕40岁。

  人说不惑也是往通透的一步。半生与文字相伴的林夕,把心中所藏所感所爱所恨一并淋漓尽致地宣泄在所填的词里。惟有极于情,方能极于词。即便在不惑之年出版的这部散文集子,仍旧借以当初所填的一句词为名,仍旧教人感受到他恨不能将这世界抱得更紧些、再紧些的浓烈情感。若不揭卷细读,或许我会这样一意孤行地误解下去吧。

  观其痴

  不疯魔不成活,不痴醉于斯何以极于斯?

  林夕必然是个词海痴儿,他的痴造就了他多年词坛的成就。书里并无专写他所热爱文字事业的文章,也没有回忆过往如何痴狂于填词写作。倒是看似无关的平常故事,读过后却从中体味到作者的痴。

  书里有位上镜率颇高的友人阿甲(不知是否专指某友或是甲友乙友代称),痴猫养猫到被林夕笑作“家不成家”,旋又痴迷水晶的神秘功用,一时痴迷一物事,痴时痴极却又痴而不执地忘怀着所痴物。阿甲被林夕戏谑打趣,但这所记所录之事初看可笑,再看可爱,细看方觉其中自有意味,痴迷时痴极,忘却时也无拖泥带水,这种不沾片尘的处世态度细品来岂非真正是个痴儿么?林夕虽在文中肆意调侃,但怎不知暗暗地是对这种心无常累的赞赏呢?

  又书中记录有林夕对胸有成竹一词偶发的感想,由作词做学问发散到睹物思人的心境,及至“记住一个人,一种心境,一份心情,原来真可以入骨入血到这程度”,读到此处的刹那觉着似又被林夕勾住了心弦,怅然间感慨,何以如此痴法?入骨入血,是痴于世间万千情感勾勒的图景?还是痴于被十丈红尘紧紧包裹着的林夕自己呢?

  明明自己半生痴于情,痴于世,又喻痴于词曲,偏又全不识己之痴已极,反去打趣友人之痴,去笑谈俗世人所痴。也许,这恰是痴人可爱之处,若不然,怎说人以群分,故才有阿甲阿乙这一班痴友聚首在林夕生命里,同痴同醉于凡尘中呢?

  见其执

  痴与执向来不好分辨。或者有时含义上对于我们而言,执之于痴终究有些说不清的贬义,会否是因为痴醉其中往往不能自知而乐其中,执着于一事一物却容易因执生躁,生妒,生气乃至生出种种烦恼来,却又自知苦于执而不能从中解脱?

  林夕对于己之所执是有着深刻认识的。由执而付出的代价之一,是曾经所患焦虑症的折磨,这种肉体与精神双重折磨给林夕留下了极深的影响,乃至于病愈后出版的这本书中也以《身与心的天人对话》为题,用充满煎熬和抗争的文字记录了当时的心境。以执之心处世,即使原本正确的义理也会导致相反的结果。林夕或许在尝到了执的苦楚后,开始反思执心本身对于事物发展的负面作用,他在书里记载了关于画家丰子恺的一则故事并由此延伸了许多自己的观点。说是丰子恺曾有一批劝教人拥慈悲心灵的《护生画集》,在抗战的大背景下饱受诟病,林夕认为《护生画集》其本身包含关于慈悲劝诫的义理绝无错误,但不考虑时机与背景而执著于在民族存亡关头推行不杀生怀慈悲的行为并不可取,义理的主张自有其适宜生长的土壤与时机,丰子恺执著于此而受到包括自己恩师在内的非议,却是因执遭祸的典型。

  对于自己的执,明知其在而难破除的感觉,林夕也借香烟难戒予以调侃。其中有妙语云,“爱一个人即使也有其必要性,无论有没有受过伤害,始终也享用过。唯有百害无一利之烟草,却又比戒掉前度还要拖拉纠缠,最能说明破我执之难”。

  现其释

  对于旧事物和旧时光的怀恋,是人类共有的情愫。也是因为不能再现的事物却不能随彼时彼景一齐消逝于人的脑海回忆中,故而眼睛捕捉不到的图像,身体不能再触碰的感觉,都只能由脑电波去重建。

  其实,百载繁华一场梦。

  “百年后,没有你也没有我。”

  文人或许因之多情,尤其喜欢感时伤怀,喜欢眷恋往昔,喜欢一遍遍回顾甚至歌颂过往岁月而对现世抱有些许厌倦。除非,某天突然感觉到夕阳不过是夕阳,它从未有意令你去联想迟暮年华,而“尼姑”也不过“原来是女人”。

  林夕在书的第六章写了许多关于往日时光的文章,但与其他类似追忆性质的文字不同,他并未对不可追回的光阴表现出过多沮丧或惋惜。对于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新的模式代替旧的习惯,林夕表现出了赞同和赞赏。他将对旧事物的眷恋总结为一种“情怀道具”,为了追忆这种情怀而去追忆这些事物,就如线装书的出版和电子产品的风靡,林夕认为线装书固然有其“手倦抛书午梦闲”的韵味,但电子文字同样也可以借承载触动人心弦的文字来打动今后的一代代人,“在手机上收到一句舍不得删掉的窝心短讯,每个字款都自有其情怀”。

  关于“尼姑原来是女人”,是林夕在书中唯一的一次对哲学命题(更准确说应当是禅宗公案)的公开思辨。文中借由禅宗历史上高僧大德的话语,也反映了年届不惑的林夕自身对生活,对生命种种及无常变幻的感悟,通透了自我之痴,澄清了自我之执,转而再看这个包围自己的世界,由纷乱而简单起来。“饿了吃饭困了就睡觉”,借着禅宗大德慧海禅师的口,道出了半生痴且执于词林的林夕对所存在感知空间的观感,看山仍是山不再是他物,世事没那般纷繁复杂,心绪没那般百转千回。“别人吃饭时不一定愿意吃饭,百种需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林夕自嘲地说出了自我内心的达观:“只是大道理,就像尼姑必然是女性这本质,来来去去就那些,早摆在大太阳底下。”

  ……

  至此掩卷,回味这一程随作者心绪途经浓烈与胶着,直至情到浓时情转薄的恬淡游思,方才体悟到这便是词人林夕要表达的,在自己不惑之年的契机里,用最生活化的视角和最平白流畅的文字来暗自梳理半世心路变迁,又如一绢新词,初看不觉意,细品墨自香。

  《世界将我包围》读后感(九):怎样的世界?怎样的歌!

  有那么一个人,他写很短的文字,影响力却堪比长篇巨著的作者。他隐于幕后,却是明星眼中的明星。张国荣的歌声里,有他笔下的世界。王菲的辉煌里,有他一份光。最神奇之处在于,他不认识你,却能猜中你的心事,他就是——林夕。《十年》《红豆》《约定》《开到荼蘼》《突然想起你》••••••每个人心底都有一首林夕的歌,每个心情都能找到一首林夕的歌来应和。

  林夕的文字功力来自香港大学文学院中文系(现名中文学院),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歌词创作,以填词速度快、产量多而著名,最高峰时一年写下超过200首歌词。累计至今已近三千首,华语乐坛有上百位歌手演绎过他的作品。2008年,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颁奖音乐会”授予林夕代表香港乐坛最高成就的终身荣誉大奖——“金针奖”,全面肯定了他的才华并褒奖他为我们奉献那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那么多歌,篇篇佳作,那么触动人的字句,首首流行。除了文字功力之外,一定还有别的什么?!人们不禁好奇,这位怀旧老歌金牌词人,华语世界最后一位唯美词人,他自己的内心世界又该是怎样的呢?有多少不一样的烟火?

  近日,林夕香港版《世界将我包围》由译林出版社在内地首次出版。此书分六章,80多篇散文,娓娓展现出一个词人眼中的世界。对世事的感悟,对人生的安排,以及看得见 、看不见的人际纠葛••••••

  林夕在序言中写道:

  登高看景,无论是在凌霄阁,还是在101大楼东京铁塔之巅,其实,都看见了什么?有人看到了大街大楼大地缩小后的气势,有人看出了一时膨胀放大的胸怀,有人很简单地哗的一声,“好大哦”,或者是,“好小哦”,到底是什么大了,是什么小了?

  ••••••

  每个人的世界外面还有世界,从报章杂志看到的世界,从影视看得的世界,从商场街市买到的世界,从耕地餐桌吃到的世界,眼耳口鼻身意舌无时无刻不给世界包围。

  世界可以很大,大到让人迷路,直到陌生的,熟习了,就变成环境的产物,由君王变成国民。世界也可以很小,特别是独处在浴室那一刻,小到只剩下自己,浸在小小的一缸水里,什么都不想,只想到,那是难得突围的一刻。

  也许,正因为他这样看待这个世界,才会为这个世界写下这么多透彻的歌吧。

  进入林夕的世界,你会读出一个清醒的写梦人。不局限于一己的小世界,也不用偏狭、批判或任何特设的眼光,都是如林中夕照般安静、诗意以及之下潜藏的淡淡感怀和哲理。婉约古典,不急不躁,充满了禅意。有梁实秋的味道,有大陆文人早已遗失了的民国味道。

  林夕的书迷绝对不少于他的歌迷。如果他的歌词是缕缕阳光,那他的书就像太阳,收纳产生阳光的热量,追根溯源,所有读取人心的智慧都在其中。

  《世界将我包围》读后感(十):讀林夕的《世界將我包圍》

  讀林夕的《世界將我包圍》

  張國榮唱出的,是他筆下的世界。王菲的百變裏,有他的個性張揚。從王菲到千嬅,從明哥到EASON,幾乎所有的歌手都愛唱“當代柳永”林夕寫的歌。散文集《世界將我包圍》堪稱林夕的心靈散文力作:對世事的感悟,對人生的安排,以及看得見 、看不見的人際關係等。 “每個人的世界外面還有世界,從報章雜誌看到的世界,從影視看到的世界,從商場街市買到的世界,從耕地餐桌吃到的世界,眼耳口鼻身意舌無時無刻不給世界包圍。”在序言中,林夕說到,“世界可以很大,大到讓人迷路;世界也可以很小,小到只剩下自己。”能使我們堅強的,不是順境,而是逆境;能讓我們醒悟的,不是開心,而是傷心。學會忍受,懂得艱辛,於曲折中緩緩前行。《世界將我包圍》不但富有詩意,對事物的觀察很入微。“世界將我包圍,還是我將世界包圍,旣壯觀,但又可以相當可怕。包圍,無論是保衛還是圍堵,有世界將你我包圍的一刻,有我包圍了你的此時,有你包圍了我的那秒,千絲萬縷,重重圍壘,突圍不容易,但又絕非圍城必然自困。”

  林夕散文,文字優美,風格自成一家。從文學角度看,《世界將我包圍》有三個特點。其一,六章八十多篇文章,旣可獨立自成體系,說明某個問題,又彼此聯繫,融會貫通。其中,旣有智者的凝視,也有仁者的深思,可謂字字珠璣,篇篇錦繡:從追問《你有多幸福》,到《都是愚人》的論斷,我豁然開朗,“玩完了,高分的不見得幸福,低分的別不服氣,幸福本來無須別人評斷,不幸而自覺幸福的也用不着旁人提醒幸福而應該是怎樣的”,“玩那些信不信由你的人種測驗,玩完還要留下陰影,那什麼人也不是,肯定是個愚人。”閱讀給人以啟迪,不論欣賞什麼作品,能使人的心靈如沐春風,就是好作品。這正是《世界將我包圍》讓我不忍釋卷的原因。

  其二,《世界將我包圍》從意象到文學性的結合上,讓讀者輕鬆的在孤獨的哀傷裏找到心靈上的溫暖撫慰,感動得無以復加。他的作品往往在音律上琅琅上口,在形式上美絕人寰。同時他的詞中意境迷離朦朧。林夕的散文離我們很近,寫的就是你我他。比如《愼防標簽》、《獨身有害健康》等。一部好作品,不但要在形式及內涵意境上極具誘惑,還要深入人的內心世界。林夕的作品,在意象表達上高人一籌。如,擅用各種修辭描繪繾綣情感,絕少明修棧道的直抒胸臆,多的是陳倉暗渡的婉轉迂迴。排比、比興、象喩是其最常用的手法,用婉轉曲折甚至隱晦的方式摹飾複雜多變的情感,更給了人們無限的想像空間。“文無章法,行雲流水。”一切堪稱經典的散文,其表現手法都是千姿百態的。我之所以欣賞、靑睞林夕的《世界將我包圍》,除了選題好、角度新、構思巧、技巧高之外,還在於每一篇文章都注入了林夕的情感。痛快的、婉轉的,林夕把我們想說而不能說、不會說的問題,不厭其煩的逐一辨析,通過眞知灼見的理性分析和思考,讓人懂得了承受,懂得了堅定,慢慢的豐滿了我們自己。張國榮的歌裏,有他一份刻骨。王菲的輝煌裏,有他一份灑脫。林夕的詞,句句傾城。

  林夕的《世界將我包圍》,是一本寧靜而恬淡、知性而智慧的書。暢銷書《明朝那些事兒》有句文宣,“歷史本身很精彩,歷史可以寫的很好看!”林夕的散文集之所以好看還在於他敏感於對細節的捕捉,那些生活裏的細節在林夕的筆下或俏皮或哀婉,或纏綿或凝重,無不很好地表達了歌曲的意境。

  (文/刘英团)

  《澳门日报》12月3日E03版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3-12/03/content_858745.htm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cubkforchild.com/shkx/60638.html

时光文档网 www.cubkforchild.com

Copyright © 2002-2018 . 时光文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15900号

Top